三明梅列區小蕉村引入社會資本 參與新農村建設
2015-01-12 09:45:10謝賢偉 肖慶松?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洪元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市梅列區小蕉村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讓村民住進了農家別墅,還保留了舊屋,改善村容村貌,增加收入來源—— 本報記者 謝賢偉 通訊員 肖慶松 2014年12月30日,三明市梅列區列西街道小蕉村。陽光尚未穿透騰騰霧氣,這個山坳里的小山村就熱鬧起來了,鑼鼓聲、鞭炮聲遠遠地傳過來。原來是村民葉瑞芳嫁女兒,按照習俗,請來鼓樂隊捧場添喜。 小蕉村共有78戶。剛進村,就是兩排整齊的農家別墅。“一共有17棟,雙拼式,每戶兩層半高,200多平方米。村里出一點,我們掏一點,又置換了老宅基地,2011年春節前住進了34戶。”葉瑞芳說。 頭排第一戶就是葉瑞芳家。房前屋后,綠樹依依。庭院一角,建有一個木亭子,一些村民在品茶自樂。一架子綠藤垂到圍墻上,吊著一個一個果子。 村子四周,白霧繚繞,山啊、樹啊、田啊,隱隱約約。深深吸口氣,沁人肺腑。“當然是個好地方!”葉瑞芳說,許多城里人專門來做深呼吸。 更讓他高興的是,村民可以住上一樣的農家別墅了。工人在村后的山腳下平整出一片土地,按村民需求規劃再建同樣的別墅。葉瑞芳說:“要來的就建這里;不愿來的,村里補助每戶5萬元,但要按規劃做好房子屋頂、立面、院落的改造等。” 這項要求,源自村里和三明市華城休閑有限公司的合作。 第一批農家別墅建成后,村兩委面臨兩個疑問:住上農家別墅就是建設美麗鄉村嗎?一邊是新房,一邊是舊房,小蕉要割裂成“兩重天”嗎? 三明市華城休閑有限公司帶來了釋疑的機會。“小蕉村自然風貌好,離三明市區才20分鐘車程,有開發休閑游的潛質。”華城董事長傅衛華決定一試,投資小蕉美麗鄉村建設。 雙方一拍即合,成立合資公司。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其中華城出資600萬元,小蕉村出資400萬元,雙方按出資比例分別占股。超出部分的投資,由華城承擔。 2012年9月,小蕉美麗鄉村項目啟動,將目標鎖定為以“山-田-村-水-路”為格局,在保留其本身自然風貌的前提下,建設原生態鄉村文化休閑度假村。 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村民已搬離、符合整體規劃,又能保留的舊屋全部保留回購,并按舊貌古味統一修繕。 與別墅區近在咫尺的就有兩座公司回購的老木屋。村民早已搬離,卻未見丁點破敗之象。修舊如舊,還圍起了石井,擺上了石磨,老木屋與新別墅相映成趣。 目前,公司花了60多萬元統一回購村民舊居10座。葉瑞芳家的老木屋也在回購之列。“建有60多年了,我們四兄弟都在這里長大的。按過去做法,它不是被拆掉了,就是被村民拿來堆垃圾,臟亂差。現在,我們數十年的記憶保住了,小蕉人的居住環境變遷也被記錄了下來。”葉瑞芳說。 添新不棄舊,還護舊。小蕉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獨到之處,讓葉伯文不打算搬去別墅住。“我們家的院子有500多平方米,寬敞著呢。兩層樓房雖蓋了快30年,但沒什么問題,外觀稍微改造下,還和新的差不多!”葉伯文說。 傅衛華說,除了舊屋的回購修葺,公司還著手建設休閑配套項目,進行村內道路、景觀改造,改善整體環境,規劃構建自然村落聚居區、生態農業觀光區、自然生態展示區、生態體驗區、文化商業區、綜合服務區和新農村風貌區,打造高品位的城市后花園。“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將小蕉村建成一個承載平臺,吸引各類與環境搭調的服務業態入駐,讓城市人通過原生態的休閑游、體驗游,回歸自然。” 村頭、街角曾經雜亂無章的旱廁、豬圈、菜地,正被更美的綠地取代。一出葉伯文家,就是村里的一處中心花園,大樹參天,灌木蔥蔥。“這里原來是一片菜地,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大家多了休閑的好去處,我常領著孫子來玩呢。”葉伯文說。 按計劃,小蕉美麗鄉村建設將在今年底前完成。在項目建設的這段時間里,已有不少周邊縣市的考察團過來學習參觀。 緊接著,就是取經者更為關心、村民更為期盼的經營收益問題。根據在合資公司的占股比例,日后的經營收入,40%將歸村集體所有,讓每位村民增加收入。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