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南霞鄉試行村民事務代理機制 為村民代理11項事務
2016-07-01 11:12:37?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王嬌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7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肖首洲 劉靜云)最近,只要一爬臺階,陳桂蘭就感覺雙腿發麻。 ?“前陣子,為了讓村里40多位聽障患者都能參加縣殘聯組織的免費體檢,你挨家挨戶上門通知,跑了好幾公里,能不發麻?”愛人提醒她。 ?聽障患者接電話聽不見,只能這么一個個通知。作為沙縣南霞鄉龍松村的村民事務代辦員,共產黨員陳桂蘭記不住一年要做多少這樣跑腿的事。 ?蔣家檫是村里的高齡低保戶,妻子常年癱瘓在床。不久前,陳桂蘭通知他們辦理殘疾人生活補貼,需要證件材料。 ?找材料,兩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照樣犯難。陳桂蘭只好三番五次上門。僅僅為了一張兩寸證件照,陳桂蘭還特地坐大巴到縣城幫著洗。 ?龍松村距沙縣縣城近25公里,全村1644人,外出經營沙縣小吃人員占一半以上,留守村民多為老人、兒童。 ?如何方便村民? ?2012年,南霞鄉黨委、政府試行村民事務代理機制,為村民代理黨務、村務、事務3大類,涵蓋農林科技、新村建設、社會保障、計生服務、司法服務、企業事務等11項事務。 ?“桂蘭,幫我充50元話費。”正在采訪時,村民夏盛鈺來村部找她。 “以前,村民繳話費、電費,要到集鎮去。現在好了,陳桂蘭也都幫著在銀行的POS機上繳。”夏盛鈺豎起拇指夸獎。 “代繳電費、話費……這些都是小事。”陳桂蘭告訴記者,可要說起代繳代發新農保養老金,著實有些煩瑣。 龍松村60歲以上每月領取新農保養老金的村民有288人。集鎮沒有網點,老人出行不便。陳桂蘭就先給大家“預支”,再從每位老人賬戶轉到自己賬戶。 “最多時一次性墊付近5萬元,錢不夠還得找親戚朋友借。”陳桂蘭說。 “有一次忙暈了頭,把100元的農保費交成了1000元,倒貼了900元。” 陳桂蘭笑著說,“不過虧不了,年底他們子女回來,保準還我。” ?夏盛鈺說:“哪能讓她貼錢呀,我們可都把她當親閨女。” ?在沙縣,像陳桂蘭這樣的村民事務代辦員有4108名,遍布184個村(居)。 ?沙縣有6萬人在外經營小吃店,許多村的狀況和龍松村一樣。村民事務代理機制很快在全縣推廣,在基層黨員與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成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有效載體。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沙縣又推出民情管理電子服務平臺,黨員干部入戶訪民情,填寫民情信息卡,并將群眾訴求錄入民情管理電子服務平臺,再通過縣鄉村三級“民情例會”機制,針對訴求研究定制協調解決措施,并將措施、責任人、完成時限等錄入平臺。為方便基層群眾辦事,沙縣還建立機關服務窗口平臺,將鄉(鎮、街道)的辦(所、站)集中到平臺,實行“一個窗口”集中辦公。 ?沙縣將這一做法稱之為“兩平臺兩機制”,即“民情電子平臺”+“民情例會機制”,搭建民情民意“直通車”;“機關服務窗口平臺”+“農村事務代理機制”,打造服務群眾“快車道”。 ?目前,沙縣12個鄉(鎮、街道)電子平臺錄入信息2.97萬條,收集群眾訴求1.08萬條,通過民情例會,各級黨組織已解決民生問題8770件;在171個村建立了村級農村事務代理室,受理辦理群眾事務9621件,其中,代辦事務6176件。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