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園散布在“福建第一高峰”白石頂下。
?燒開的水澆入壺中,熱氣帶起裊裊茶香,壺中湯色一泡漸漸淡黃,二泡三泡漸至金黃。茶湯入口,醇厚、沉香,入喉柔滑,樅韻綿長。
?茶是好茶,泡茶的亦是妙人。長相粗獷,談吐不凡,說起茶來,滔滔不絕,見識廣博,似一位浸淫茶道多年的老茶客,很難想象他正式做茶還不到一年。

古道邊的白石頂“野茶園”
?上司下屬成搭檔高山茶再遇知客
?他叫李勝坤,泰寧縣大龍鄉饒山村人。雖說從事制茶不久,對茶卻不陌生。小時候,村里每家每戶都在自家菜地種上幾畝土茶自飲。每年5月前后,大人們紛紛上山采野茶和草藥,混合搗成膏糊狀,餐后飲用,強身健體。
?2006年從三明學院畢業后,李勝坤在北京一家上市電子產品公司上班,幾年后辭職到廈門做生意,結婚生子,定居鷺島。期間,他與前上司施燦一直保持聯絡,同樣愛茶的兩人成為知交。前年,他邀請施燦來到故鄉饒山小住。來自大城市的施燦很快被饒山村的自然美景和良好條件吸引,群山環繞,民宿點綴,尤其是金鐃山主峰海拔1858米,素有“福建第一高峰”之稱的白石頂上,云霧繚繞,散落分布于1500畝面積山林間的約百畝野茶散發出幽然茶香。
?李勝坤稱,這些野茶至少有上百年歷史,村里一直有5月采野茶的傳統,但即便是爺爺奶奶輩都說不清這茶的來歷,常年累月,茶樹蔓延,茶種幾經變異,如今已很難統計究竟有多少種類。滿山的野茶、饒山村未經破壞的天然環境引起了施燦的強烈興趣,更難得的是,李勝坤的叔叔李良映也在做茶,早在2008年就在白石頂山腳,海拔700米處種植茶園600畝,制茶條件極好。李勝坤與施燦有了想法:“泰寧茶業雖然發展遲,但環境沒有被破壞,條件難能可貴。”
?藍圖畫下,說干就干。2015年12月,注冊成立福建省晟境農業有限公司,2016年4月,更新廠房、人員、設備,高薪聘請經驗豐富的武夷山制茶師傅前來制茶。

李勝坤回到故鄉泰寧饒山村開發野茶。
?自然調配“野茶”味 精雕細琢珍品香
?清晨,循著山路,攀過巨石,30余名茶農頭戴斗笠,腳穿雨鞋,帶著干糧到達白石頂“野茶園”,一手提籃,一手上下翻飛,眼見這邊幾叢野茶摘完,轉過幾片林,再來到另外的野茶叢,繼續采摘。午后4時,再結伴下山,一人一天最多一斤茶青。
?李勝坤說,白石頂野茶因海拔高,采茶期較晚,大約在每年的四至五月,野茶園雖然無需管理,但多是老茶樹,產量低,一年成茶不到百斤。茶道崇尚回歸,堅持做“野茶”,正是因為交給自然調配的野茶符合其初衷,“市場上不守規矩的太多,很多人不管農民基地,只管工廠加工,沒有在源頭上把好質量,更有甚者回收次品回爐加工,攪亂市場價格,讓顧客真假難辨。而我們要做精品野茶,做良心茶。”
?為了做出健康自然的好茶,晟境公司對高山生態茶園采取精細化管理。茶園堅持不用化肥、農藥,每年都要“挖山”,松土翻草,1畝3個工,僅“挖山”一項,年花費18萬元。采茶執行老傳統——“頭戴帽,腳穿鞋,腰系帶”,各個工序堅持精工細活。由于海拔高,沒有施化肥灑農藥,高山生態茶園畝產茶青約300斤,不及低海拔茶園產量的四分之一。
?一份付出,一份收獲。在今年6月三明市農業局舉辦的“尚書品”名優茶鑒評活動中,晟境公司選送的“晟境茗紅(黃觀音)”獲“市名茶”稱號,而此時不過是晟境制茶的頭一年。
?量身打造“私房茶”茶香小院引客來
?2015年,李勝坤為公司特意申請微信公眾號,和一般微商不同,公眾號主要用于圖片直播,按他的話來講,“借助互聯網解決信息傳播的不對稱”。
?晟境主要把客源瞄準了城市里的公司群體。這個繁忙的群體對茶葉需求量大,品質要求較高,晟境采用定向銷售的方式省去店租、人工等城市附加成本,提高成茶的性價比。
?針對具體顧客的要求,晟境還可以提供為其私人定制的“獨一份”、“私房茶”,在為北京大學設計的“博雅未名”系列里,分為會議用茶和禮盒茶,會議用的杯茶采用環保耐高溫材料,杯底設有放置茶葉的夾層,即取即用,禮盒裝把北大經典文化融入包裝,簡約大氣。“這是初級定制,主要體現在包裝,里面的茶韻才是重點。”
?此外,還有“深度定制”,從茶園管理到生產加工,再到包裝。“就是采用認養的方式,城市中的顧客認養了這片茶園,這片茶園就是屬于你的,我們幫你管理。要不要用肥,使用什么肥,需要怎么加工,怎么包裝,顧客都可以提出來。”李勝坤說。
?早在藍圖畫下之際,這對搭檔就已經有了整體規劃。“私人定制”的創意還延伸到其民宿構想,你可以認養一座茶園,還可以認養一座茶香小院。“愿有一個院子,在四季里等你,春來看百花盛開,夏至聽鳥叫蟲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