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的香格里拉——走進竹鄉羅坊
2016-11-17 09:46:31蘇詩苗 魏興谷?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夢溪臘鴨飄香。 (宋佳娥 攝) 一竹一特色 羅坊為竹鄉,有著它的特色。鄉領導介紹,羅坊境內多山、多林,山林面積32.8萬畝,占全鄉總面積的93.98%,森林覆蓋率達88.4%,居永安之首。竹山分布在山林之中,因人口較少,人均竹山多,全鄉竹山9萬畝,人均14.5畝,竹山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80%。 羅坊人種竹管竹,對竹有著一份超然的心態,或許正是這份平常心,讓竹筍的回報,更顯天然,更加和諧,這份天然與和諧的背后,又是他們的辛勤勞作。溪源村72歲的陳紹蘇,如今依然循四時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和兩個兒子,耕種管理著全家60多畝竹山,16畝田地。竹山種竹,田里種水稻和小薯。村支書稱贊他勤快,老陳不說話,只謙虛地搖搖頭。 羅坊人不僅勤勞,還樸實。羅坊鄉街道不大,但街上店鋪,賣了一天的東西,攤主并不收貨,夜里常就地鋪塊擋雨篷布遮住攤點,不收攤。鄉衛生院一位醫生,前不久一輛新摩托車,忘了拔車鑰匙,放在街上,一放就一個星期,車安然無恙。 這份樸實,還表現在他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上,溪源村的陳紹蘇說:“我們家山上的竹子用的是農家肥,這樣做,山就不會被破壞了。”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為了保護這一方生態,這兩年,鄉里積極引導,按照古法種竹、種田、發展生態農業。除了山上生態種竹,去年鄉里引進經營者,探索適度規模種植有機農作物的路子,連片種植了190多畝的紅米、黑米、黑豆等,受到市場歡迎,黑米一上市就銷售一空。今年,他們還繼續種植500多畝,依靠天然生態,打造出綠色有機的農產品供應上市。 一時一新境 自然有天寶,還需人努力。羅坊古稱夢溪,溪流自大豐山而下,流經鄉里,溪岸兩旁曾古樹蒼天,如夢如幻。眼下,沿著夢溪的幾座古式廊橋,正在構建中。羅坊具有客家文化源流,廊橋是客家文化建筑,這些依照傳統樣式建的廊橋,與清澈溪水相映,韻味十足。 沿著這條溪流,有一條三級公路路面已成形,預計年底完工。這條新公路,連接永安城區。新路建成后,永安城區至羅坊的車程縮短到1小時左右。人們從外面來到“閩中的香格里拉”,將便捷許多。 豐山源是夢溪源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老陳家建有一幢二層新房。看到周末游客路過村子,踏溪登山,老陳有了做鄉村旅游的想法,敞開自家院門,讓游客前來體驗民宿,吃農家菜。 初來羅坊的人,很快沉浸到美景中去。這里除了美景,還有天然的美食。溪里的鴨群,就是用來做羅坊臘鴨的。這臘鴨,需等天降霜后,農人們才騰手加工。霜天雪地里,農家院落,臘鴨飄香,豐年有余。 這里還有牛肝菌,一種高營養的山珍,吃起來味甘質醇,真是“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大道,在羅坊,人們除了利用原生態自然環境種植有機農作物,也種茶。讓有機茶從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讓更多愛茶人喝到來自“閩中香格里拉”的味道。 古老的客家文化,也在今天的羅坊人手中傳承。夢溪邊上,鄉里已規劃了“家訓園”,將全鄉主要8個姓氏的30多條家訓、家規鐫刻于石碑,供人學踐。 “一脈二廊連山水,十壩錯落鑲玉帶,夢溪溯源浣清紗,棧道尋幽心自留。”這是羅坊鄉建設美麗家園的愿景,也是“閩中香格里拉”的新境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