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太風情,酒缸伴行。

頂太村部的空坪在二樓。這里還是村幸福院、三元區書法創作基地。
蓮花峰下
車子盤山而上,停住時,恰好靠在頂太村的腰部。
半嶺上下,民居多依嶺梯級而建。懸空時,則吊腳而立,任由一旁的石徑拾階而上。古木掩映,哪里掩得住詩情畫意!
嶺頭推平,成為全村最大的平地,曾經建成小學:兩棟都是雙層的洋樓,相對著圍成一座小型的城堡,中間的操場與二層走廊齊平。類似民房五開間,兩邊廂房,正廳卻是通透的,憑欄眺望,黑瓦白墻聚集在腳下的嶺崙、澗坡邊,像是聽從了誰的調遣。
這里海拔近千米,若是雨后,所見盡是流嵐,一片一片飄過眼前。
拆點并校后,校舍成了村部。如今,它也是頂太村的幸福院、三元區的書法創作基地,有床,有食堂,當然更有頂太老酒——酒缸羅列,酒旗飄揚,連房間都取名“蒸飯”、“壓榨”、“窖藏”等等,頗有“酒人合一”的況味。
校舍后面是太保廟,建于乾隆十五年,面闊三間,埕約兩桌,老人們喜歡在此懷舊。舊時,官道從杜水、坑源諸村爬上來,過此嶺峽,再往草洋上去,可通大洛、尤溪,可抵沙溪洋口仔碼頭。所以,廟旁便有一家商鋪兼作客棧,用于打尖,百年前寫在門額的“杏花村”,字跡依然顯豁——當年暢飲的想必正是家釀的“頂太紅”?
“頂太紅”早年就販入省城了,靠的是水好,氣候適宜。頂太村之上是蓮花峰,海拔1507米,森林茂密,溪澗深幽,荒無人煙。這里是東牙溪水庫保護區,用這山泉釀酒,釀出了美食:他們喜歡以酒當水蒸糯米飯,內加青豆、五花肉,爽滑、綿柔、醇香;以酒當水,加糠煮蛋,香甜滋補。村里某八十老翁,一天兩頓飲酒佐餐,上下嶺峽,大氣不喘。

清代古民居“中和堂”門樓,題額“余慶”。
頂太人家
頂太人家都姓張。
唐開元二年(714年),張儒(名敬齋,字子賢,號開先)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生慈、思二公。慈公來劍浦卜居沙陽流瀾閣(即:貢川北郊牛欄角),后裔張伯四在貢川生華獅、華豹,時值元末亂世,人往山里躲,先在沙邑二十四都白水村放牛,洪武二年遷居草洋,開基立祖。
明末,原居頂頭的朱姓人家紛紛外遷,張伯四的十三世孫光明公見山清水秀,便于崇禎十六年遷居于此,雄心勃勃,更名“頂太”。他的后裔心領神會,建書院“育英樓”時,額題“大也”二字,以勵子弟。
村部下方,有一座清末民居“中和堂”,門樓殘存,條石為框,方磚砌墻,額書“余慶”,仍顯往日大戶氣派。它是一座堡式建筑,曾有圍墻,墻邊建護厝,上下堂,兩邊廂房。正廳雕梁畫棟,窗雕精美。天井四邊及地面,全是條石鋪砌,這在頂太村是不多見的——除了這位主人建的另一棟大厝“光裕堂”。
光裕堂在中和堂下方,也是條石構筑的門樓,也是堡式建筑,只是鋪砌在天井的條石開裂破損,與房屋不太相配。面對疑問,屋主告訴我,曾經失火,連圍墻都燒塌了。哎呀呀,他若地下有知,豈不氣煞!
我說的是光明公五世孫張孔文(17351808年),字顯圣,勤儉持家,孝順長輩,去岳父家時自帶米團,若沒留飯就在歸途自己充饑。他以“孝友”揚名鄉里,同治二年獲贈匾額“廼光錫類”——意為光大其善。善從何來?行孝。所以,門樓題額“余慶”,暗含“此乃積善人家”之意。正是他,建了光裕堂和中和堂,還建書院延師課子,讓周邊7個高山村的童生都來這里讀私塾,從而斯文蔚起。
孔文公之子張方道,字慶南,以“義行”享譽鄉里,同治五年獲贈匾額“品格端方”。方道次子張兆宏,字珍雅,別號斐然,一聽就是讀書人,道光十二年捐納國學生,獲贈匾額“碧沼蜚聲”——碧沼為蓮池綠水,盛贊他善心慈悲。
以上三塊匾額,都是官方所贈,中和堂張氏后裔耳熟能詳。積善既久,人才出矣——
張兆宏之子張錫齡(18261890年),字夢九,別號介眉,道光二十八年入泮,22歲中秀才,48歲由增生捐納貢生,“貢元”之匾高懸于中和堂大廳。14年后,他的長子張洪運,字茂千,別號西園仙株,中秀才,又過16年,由郡庠生捐納附貢。
一個不足百戶人家的高山村,百年間竟然三代光耀,五世拔萃,堪稱“頂太”!
當然,居于高山,地處要道,頂太人不乏武功。乾隆五年(1740年),縣尉率兵上山剿匪,山高林密,反遭匪徒伏擊圍攻。危急關頭,派人向張氏求救。族長公迅速調集青壯男丁,吶喊著趕赴失陷地點,內外夾擊之下,擊退了匪寇,宗祠獲贈匾額“虎伏技神”。
醉了他鄉
頂太村有“十八學士”——那是人們對半嶺澗邊十八株百年水杉的美稱,也是對頂太人護衛東牙溪源頭生態的贊賞。當然,美的生態也給予甜的回報:山花次第開放,蜜蜂長年飛舞,頂太有了“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冬至后,頂太人用山泉釀酒,家家炊蒸,戶戶飄香,少的幾壇,多則四十多缸,年產3000余斤。除了自飲、待客,更多的酒以“頂太紅”品牌外銷,醉了他鄉。
此前,下派頂太村支部第一書記余孔振力薦頂太酒,推出“頂太紅”。今年下派村支部第一書記小楊來自市旅游局,三句不離本行,思路圍著休閑旅游轉。于是乎,酒幌高高挑了起來,“農家樂”的招牌掛了出來,曲釀文化充滿了村部廊廳,鄉風民俗的資料開始收集了,新的停車場正在擴建……但是,游客等不及了,笑嘻嘻而來,醉熏熏而歸,回望那白云深處時,總會豎起大拇指贊一聲:頂太!
哦,頂太,不就是“第一”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