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林畬:風展紅旗如畫
2016-11-21 10:09:48鄧文桂?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畬鄉,位于清流東北部,素有清流“東北門戶”之稱。土地革命時期的1931年到1934年,這里建立有穩固的共產黨組織和紅色蘇維埃政權,紅軍長期在此設立兵站和運輸隊,使這里成為對敵斗爭的前線堡壘。在林畬,共有300多人參加紅軍,涌現出以“曾家三烈士”為代表的一批革命烈士,留下以毛澤東同志舊居為代表的7處紅色史跡。 據黨史記載,古田會議后,1930年1月7日,毛澤東指揮紅四軍第2縱隊離開古田,經寧、清、歸進入江西,24日與朱德部隊會師于寧都東韶。途中,1月10日到達林畬,居住在林畬村塘堀自然村一座邱氏祖厝“詒燕第”。16日離開,進入明溪。在林畬主要活動是:部隊休整、籌集軍餉和補給,研究分析朱德部隊行動方向,制定戰略決策,宣傳黨和紅軍的宗旨綱領,發動群眾,幫助貧困群眾、救治病人,構思創作《如夢令·元旦》詞。 2012年,林畬村被命名為三明市首批12個中央紅軍村之一。 紅色記憶:毛主席住在我家里 眼前的邱梅香,中等個子,微胖,快言快語。 “我就是在主席住過的那個房間出生的。”邱梅香說。 清流縣林畬鄉的毛澤東舊居“詒燕第”,是邱梅香家老祖宗留下的房產。“當年,老祖父生了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又生了八個孫子,毛主席到林畬的時候,詒燕第祖房里住了八家人。”邱梅香說。 “母親一共生了四個孩子,我最大,所以特別受奶奶的疼愛,從小與奶奶住在一起,她經常給我講主席當年在我家住時的故事。”邱梅香說。 當年,毛主席到林畬時,邱梅香的爺爺輩們讓家里的年輕女人們先逃出去躲了起來,只留下男人和年長的女人。“聽奶奶說,以前國民黨兵也到過林畬,一個叔婆因為腿腳殘疾,沒有躲出去,結果被輪奸了。”當時,叔婆才19歲。從那以后,只要有部隊經過,家里人都會讓年輕女人出外躲起來。 “那時候,老百姓不知道紅軍是什么隊伍,大家都有戒備。”邱梅香說。紅軍到林畬后,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到家里來,問爺爺能不能借房子住,爺爺答應了,于是,毛主席住到家里,許多紅軍戰士則住在了廂房里。 “毛主席住進家里后,當晚與爺爺聊了好久,主要是宣傳紅軍政策。”邱梅香說。第二天,爺爺就去將躲在外地的奶奶接了回來。“爺爺說,紅軍很和善,不會傷害老百姓,所以大著膽子把奶奶接回來了。” 奶奶回家后,一直在廚房里忙活,主要是給紅軍戰士燒開水。“當時,奶奶也不知道那個大個子就是毛主席,只是看到他一直屋里屋外地走動,身后還跟著個警衛員。”邱梅香說,主席在家里住了好幾天,奶奶一直也沒搭上話。 在邱梅香的記憶里,家里后花臺的圍墻是土圍子,墻上布了很多竹筒,透過竹筒,可以看到圍墻背后的大片田地和山路。“據奶奶說,竹筒是紅軍來了以后,臨時鑿開圍墻安上去的,每天有好些紅軍架槍守在那里。”詒燕第后花臺的后面,有一條路可以直通寧化和歸化(明溪),這一帶時常有土匪出沒,為了主席安全,紅軍守衛十分嚴密。現在的圍墻,是舊墻在1997年一場大冰雹災害中,山洪暴發沖毀圍墻后,縣相關部門在舊墻原址上修復的。 毛主席在詒燕弟住了大約一周時間,后期,一位紅軍軍官找到邱梅香的爺爺,說是住了他家的房子,要寫一張借條。“當時毛主席也在,對爺爺說,紅軍不能白住老百姓的房子,要留下憑據,等將來革命勝利了,不能忘記這些當年幫助過紅軍的人。”可惜后來時間久了,借條沒有保存下來。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詒燕第被列為紅色保護單位,邱梅香的父親邱坤壽一直擔任義務管理員。“以前有一個上海旅游團前來參觀,對主席房間里的床提出質疑,認為這個床過小,主席身材高大,睡著會太過逼仄。”邱梅香說,當時她擔任義務講解員,向游客解釋,其實這個床是后人搬進來的,當年主席睡的床,是祖母結婚時用的“兩面床”,這種床只有一面床擋,三面無邊,床擋有雕花上漆,床身很長,所以主席1米83的大個子也可以躺。可惜的是,這張床后來在文革期間沒有保存下來。 發展篇章:紅色林畬譜新篇 冷泉、垂釣、石鍋魚,采花、制茶、品香茗;桂園八月看桂花,一年四季話收藏;紅色蘇區源遠流長…… 如今的林畬,正在譜寫發展的新篇章。 林畬鄉政府大門口,一座別致“民宿”即將對外開放,這座“民宿”,是村民為了結合當地紅色旅游而裝修建設的項目。 近年,林畬鄉抓住當地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旅游,大力開發紅色旅游項目,除毛澤東舊居修繕布展外,還投入資金,建設毛澤東舊居廣場、清流革命歷史紀念館等。與此同時,林畬鄉還開發了紅色旅游路線,從毛澤東舊居,到毛澤東舊居廣場、紅軍夜校、紅軍醫院、紅軍戰壕,再到下謝村的紅軍橋、紅軍井等,形成了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一日游”路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旅游開發成為林畬鄉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在當地,休閑游、體驗游、文化游也十分火熱。 石下村的龍泉魚莊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冷泉資源,開發冷泉休閑游,每到夏天,前來魚莊游泳的人絡繹不絕,最多的一天有近400人,每年5月到10月的旺季,前來游泳的人特別多,魚莊餐飲最多時一天有40多桌,餐飲加上泳池收入,一天營業額多時達2萬多元。休閑游的火爆也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不少村民參與到魚莊的管理和務工中,每年,魚莊發放的務工工資就達20多萬元。 鮮花體驗游則利用當地鮮切花資源,讓游客體驗采摘樂趣。文化游則由當地的桂花文化園承擔,該園是國內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桂花專業博覽園,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桂花品種有160多種,桂花園內就有135種,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老桂花樹有3棵。2008年,桂花園被中國花協桂花分會授予“中華桂花文化園稱號”。 在發展特色旅游的同時,林畬鄉傳統的茶葉、淮山、林畬板鴨等特色產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全鄉種植茶葉達8000多畝,目前,政府正在謀劃茶葉發展之路,加快茶葉產業資源整合,支持鼓勵茶葉加工廠和銷售部向集鎮聚集,形成集鎮中心茶葉加工銷售一條街。同時對淮山、林畬板鴨等當地特色產品,進行了統一的規范整合,并形成有地方濃郁特色的品牌農產品。此外,林畬鄉還加大對特色種養業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