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傳承400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小腔戲
2017-03-31 10:25:26何曉東?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演員用小嗓行腔,動作細膩逼真。 伴奏樂器為鼓、板、大鑼、小鑼、小鈸、嗩吶、二胡(或月琴)、京胡等。 沙縣富口鎮蓋竹村,傳承著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小腔戲。小腔戲俗稱“土京戲”,有別于大腔戲的“大嗓子唱高腔”,小腔戲里的主要行當角色用小嗓行腔。沙縣蓋竹村的小腔戲自清末民初開始盛行,主要傳統劇目有《千里走單騎》、《古城會》、《轅門斬子》等。2015年10月,被三明市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演員戴上行頭。 小腔戲班社人員通常為16人,有“16把椅”之稱,即前臺演員10人,后臺樂隊6人。小腔戲唱腔曲調主要有西皮、流水、下江、金板、倒板等幾種。唱詞以七字和十字齊言句為基本格式,演唱中,常加入“啊”“呀”“唉”“咿”等虛詞襯字。讀音以中州韻為主,雜以方言,謂之“土洋腔”。行當角色主要為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以及雜行。表演動作帶有木偶表演的痕跡,不少動作直接來源于生活,細膩逼真,民間流傳著“不怕小腔打又打,就怕小腔來洗馬”的諺語。蓋竹村現存的古戲服,有足足四大箱,每逢重大節日、廟會,當地必演小腔戲,還到周邊鄉村演出。 年輕人也加入了表演行列。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