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個小葡萄凝聚著豐收的希望
三春萬物勃發季,最是人間四月天。沙縣的“美麗鄉村”山水皆是畫,處處是風光,就連忙碌在田間地頭的農民也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在田野里撒下春天的種子,種下豐收的希望。
生活像瓜果一樣甜
4月7日,一場大雨后艷陽高照,空氣格外清新。
走進沙縣夏茂鎮俞邦村,步步皆是美景。龍鳳溪穿村而過,兩岸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古樸的廊橋,清澈的靈泉,一幢幢別致的民房掩映在綠樹叢中,宛如走進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
村頭的金蘭家庭農場里卻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農場主俞和法無暇欣賞美景,正帶領工人們在葡萄架下套種西瓜。
之前,和大多數沙縣人一樣,俞和法在外地做小吃,一年到頭難得回家一趟。2013年10月,沙縣作為省級“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縣,全面拉開美麗鄉村建設序幕,俞邦村是沙縣眾多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之一。
借此契機,俞和法決定返鄉創業,次年春天在村口流轉了20多畝地種植葡萄,讓人們體驗鄉村游的同時,感受采摘樂趣,品嘗生態水果。
2015年,葡萄第一次收獲,產量低,個頭小,水分不足,甜度不夠。別說創收,連工人工資都支付不起。
俞和法向農技站的專家請教,翻土施肥、水分管理、整形修剪、果實套袋、病蟲害防治,每一步都了解透徹,遇到難題細心請教,把專家的指導意見抄在本子上。
漸漸地,他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了葡萄種植能手。
“人工授粉可以提高葡萄坐果率和增大果粒,提高產量和品質,要在盛果初期,上午無露水時拿毛刷在葡萄花序上進行刷拉,幫助授粉。”俞和法說起種植葡萄頭頭是道。
2016年,葡萄園扭虧為盈,凈賺4萬元。
“葡萄三年才達到飽產,今年是飽產的第一年,不出意外的話,會大豐收。”俞和法指著葡萄架上已經結出的細密的小果實說。
葡萄架上碩果累累,葡萄架下卻有點空。俞和法琢磨著地上也種點什么,既能充分利用農場空間,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去年春天,俞和法在葡萄架下嘗試套種西瓜。
沒想到,剛種下的瓜苗沒多久就死了一大半!
俞和法不甘心,又種了一次,成活率依然很低。一連種了三次西瓜才成活,錯過了季節,產量不高。
專家建議他可以試試營養袋育苗技術,提高瓜苗成活率,果然,今年春天,俞和法培育的西瓜苗一次成活。
俞和法對這種“地面西瓜+空中葡萄”的復合栽種模式信心十足:“今年銷售額預計可達20多萬元。”

細心維護一個素樸的愿景
栽下芋頭種下“盼頭”
“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春晴。”4月13日,沙縣另一個“美麗鄉村”——富口鎮延溪村,魏祖盛正在芋頭田里施藥除草,80畝檳榔芋一眼望不到頭,綠油油的葉面就像一張張舒展的帆,迎風招展。
“雨下得多,雜草也長得快,至少要兩次才能把雜草除凈。”
魏祖盛今年68歲,幾個孩子要么在城關工作,要么外出做小吃,只有他和老伴留在村里,他說,他在農村待了一輩子,舍不得離開這片土地。
過去,家里只有幾畝水稻,不夠開銷,他在林場幫人打工貼補家用,后來林場老板走了,他也“失業”了。
2014年,魏祖盛試種3畝檳榔芋,他種的芋頭居然不用施肥。
原來,“秘訣”就在村尾的養豬場。按照標準化改造,養豬場建了沼氣池,鋪了管道,沼氣入戶給村民燒火做飯,魏祖盛把沼液引下田給檳榔芋當有機肥。沼液做肥十分適合檳榔芋的生長,種植出來的檳榔芋個頭大、淀粉含量高、膨脹度好、口感香、味道純,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化肥種的檳榔芋更硬,沼液肥種的檳榔芋連頭都很松軟,特別好吃。”村書記陳華木是“老魏牌”檳榔芋的忠實“粉絲”。
檳榔芋好吃,還節省了肥料成本,僅肥料這一項,每畝地就能節省1000元。
按理如此高品質的檳榔芋一定不愁銷路,可是,由于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魏祖盛和很多農民一樣,只能“坐等”客戶上門。有個龍巖的商販聽說魏祖盛種檳榔芋,按一畝地5000元錢打包收購。
這兩年檳榔芋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魏祖盛動了擴大規模的心思。2016年春天,他流轉了30畝土地種植檳榔芋,當年就獲得大豐收,畝產1000多公斤。
魏祖盛心里卻很忐忑,農民盼豐收又怕豐收,擔心賣不了好價錢,萬一找不到銷路,這么多芋頭都得爛在地里。
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個朋友吃過魏祖盛用沼肥種的檳榔芋,主動為他牽線搭橋,推薦給三明市斧頭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以一公斤5.2-6元的價格收購。魏祖盛一算,平均一畝地收入6000多元,當年銷售收入達18萬元。
腰包鼓了,干勁更足了,今年開春,魏祖盛把種植范圍擴大到80畝,還帶動了十幾個農戶就業,其中有3個是貧困戶。
“希望今年能賣個好價錢。”魏祖盛擦了把額頭的汗說,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所有農民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