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玉溪(右一)與藏友在鑒賞昀松齋收藏的瓷器。(楊锏平 攝)
一曲《青花瓷》勾起無數人對中國古瓷的念想,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從東漢到晚清,中國的瓷器鋪就了一條燦爛的瓷文化藝術長廊。走進沙縣小吃城的昀松齋,徜徉在造型各異的古瓷之間,恍如穿越近二千年的古瓷王國,流連忘返。

明成化年青花五彩象鼻香爐
三明首個私人博物館式古陶瓷展館
沙縣昀松齋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2017年1月18日在沙縣小吃城辦起全市第一家私人博物館式古陶瓷展館,面積1000平方米,首批展出藏品81件,展品涵蓋三國、兩晉、南北朝越窯瓷、宋代龍泉官窯瓷、清代乾隆白釉官窯瓷及流傳有序的民間傳世品,基本體現了目前我市公開收藏瓷器的水平。其中明代中期成化時期的青花五彩器,是目前極為罕見的器物。
昀松齋藏品均為沙縣收藏家董玉溪收藏。董玉溪收藏古玩二十多年,昀松齋展出藏品僅是其藏品的三分之一。
展館由一面木墻隔開,墻開兩門,其中一門有這樣一副對聯“白瓷青瓷曜變瓷瓷藝驚天、五彩粉彩琺瑯彩彩技撼地”(橫批是“收藏文化”)。

青花大盤(明代克拉克瓷)
“一瓷一故事”
“一瓷一故事?!倍裣榻B說,昀松齋收藏的歷代古瓷器的器型、畫工所畫紋飾都各有來歷,各有故事。
一進門,是一件香熏,出自“三國至(南朝)越窯”,上有六個銅錢圍一個紫荊花的圖案。關于紫荊花,《續齊諧記·紫荊樹》(南朝梁吳軍均)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京兆田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分家,平分了財產,只有堂前一株紫荊樹,兄弟仨商定砍了樹分了??墒堑诙炱饋硪豢矗瑯渚谷豢菟溃瑺钊缁鹑?。田真大驚,對弟弟們說:“樹本同株,得知要被砍了分,所以憔悴了,是人不如木啊。”于是,他們決定不分家,重歸于好。不久,紫荊花又活過來,開花了。從此,紫荊樹成為家族團結、家庭和睦的象征,紫荊花被稱為“兄弟花”,許多田氏后人以“紫荊堂”為家族稱號。
一位企業家來參觀時,聽了這番介紹,對“紫荊香熏”很感興趣,想出價購買,作為“興企之寶”,但展館不肯割愛。

越窯魚穿
六百年青瓷薈萃
瓷器成熟于東漢晚期越窯青瓷。越窯青瓷從東漢末、三國吳直至唐代,前后約六百年。昀松齋里有不同時代的越窯青瓷,充分體現出各自的時代特色。越窯博山爐是三國時的焚香用具;東西晉越窯青瓷五子盤、豬首壺、筆插、盞連托、鳳頭爐、燈盞、水盂、硯、玉壺春瓶,釉色青灰,裝飾繁復;執壺則是唐代出現的,有游牧民族的風范;五代(到宋)越窯瓜棱壺、四系罐、盤鑼洗、花口碗、扣邊洗,那是當時富人家或文人的用品。五代越窯魚穿,通體鏤空,“那是舊時宅院里防火池作為水缸的罩子,魚可以在其中作窩,可以養水草。也有說是過去青銅爐上座子,可在上面燒火用”。
龍泉窯是在唐代越窯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釉色“如玉似冰”,是青瓷工藝的巔峰。昀松齋內就有宋代龍泉窯蓮瓣蓋碗、荷葉蓋罐;一件元代龍泉窯大酒缸,上書“金玉滿堂”,經書法家鑒定,系仿趙孟頫字體,中間有碗,酒糟可以沉下去,讓酒水浮起來,方便取用,真可謂別有匠心。出自陜西銅川黃堡鎮的劃花碗、盞,是宋代耀州青瓷,做工相當精細。
白瓷影青瓷建盞
“南青北白”,我國白瓷起源于北方。昀松齋內有宋代邢窯(河北省內丘縣祁村)花口碗,也有繪著牡丹、鳳凰、鴛鴦圖案的鳳穿牡丹碗及小洗等南定窯瓷。南定瓷,受到河北定窯影響,是南宋遷都杭州,北方工匠大量遷到南方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檔瓷器,做工精細,印花、畫花喻意精美。
“宋瓷每一件都是造型素雅美觀?!彼未暗骆偢G的影青碗、湖田碗碟,青中泛白,白時顯青,釉面瑩潤如冰。宋代,閩窯脫穎而出。館內就有閩窯影青盞連托、石榴粉盒、水盂、印花水滴、花口盞、劃花盞,特別是一組墓葬俑(金童玉女、狗、雞),栩栩如生。
建盞,黑瓷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代點茶斗茶用具。館內的一件建盞有描金“福壽山?!弊謽樱遣耜柛G。館主透露:“藏館還有一件頂級的曜變瓷?!?/p>

三國越窯博山爐
追尋青花樂在其中
元代至晚清,青花瓷蔚為大觀,成為中國瓷的主流品種之一。
昀松齋里有一件青花魚爐,是元青花代表作,魚仿佛從魚藻紋中游出一般,兆示年年有魚。當時,這個祭爐一個月內就在順昌、邵武、建甌、建陽收藏界里轉手,館主追了一個月花了大價錢才追到手。
那件喜鵲含梅高腳碗,是明中期景德鎮窯青花,這種款源于元代游牧民族,一方面是民風粗獷,一方面可以插在木桿上飲用。有收藏同行說,這碗如此潔凈,不會是新的吧?有的說,一看就是老貨。董玉溪不放心,特地找頂級古陶瓷鑒定機構香港中科研發有限公司作熱釋光測定,確定時間為350——450年。
明代景德鎮窯青花仙人罐,人物鮮活。明末清初景德鎮窯青花壓手杯,晶瑩剔透,胎薄如紙。一塊青花大盤,那是明代中后期景德鎮出的外銷瓷,克拉克瓷,上面繪有東南亞的花鳥人物圖案,充滿異域風情。
絕品:明成化五彩爐
昀松齋里瓷器有日用瓷、冥器,既有古人尋常生活使用的杯、碗、壺、盤,也有祭祀、墓葬用的供器、罐倉等,既可見不同時期的胎釉造型,還能欣賞刻花、書法等藝術。
各種古瓷精彩紛呈,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精品、絕品。昀松齋內有龍泉官窯瓷,那是宋末南遷工匠的作品。
一件清代景德鎮窯白釉人物粉盒,底部有乾隆官窯御印篆刻題款。“白釉的比粉彩、青釉價格高,這是仿永樂單色釉,是真正的官窯。”
一件白釉小水盂,宋代江西窯口,刀法十分細膩,圈紋,一層有一層無,經香港中科研發有限公司檢測,時間在900至1000年。
一件青花五彩象鼻香爐,明成化景德窯的,青花有蝦青色,表面隱約有桔皮,經香港中科研發公司檢測,年代在400至500年。這種器物十分罕見,故宮、首都博物館都沒有,廣東省博物館有一件成化五彩,館主特地去看了。他說:“五彩,明中朝少之又少,到嘉靖、萬歷才有一些。行內有‘一嘉頂百歷’之說;故宮有明中期的三彩,成化斗彩,就是沒有青花五彩?!?/p>
愛瓷迷成大藏家
藏品有一件清中期德化窯青花盆,那是董玉溪外祖父家祖傳。外祖父是當地世家,曾藏有大量古瓷,可惜“文革”時流失了。說到這,董玉溪就不住嘆息。愛上收藏,可謂是他幼年耳濡目染種下的種子。
他父親董明云是抗日老干部,收藏過田黃凍、壽山石印章、老郵票,董玉溪小時候也收藏過整箱的毛澤東像章,但因多次搬家都丟了。
參加工作后,董玉溪潛心于瓷器收藏,走南闖北,在江西等地尋尋覓覓,把許多寶貝帶回沙縣珍藏。他說:“我收的瓷器都是到代的,東西不在多,在于是精品?!?/p>
鉆研古瓷二十多年,他煉就了很好的眼力,“都是真金白銀煉出來的”。業界特別是北方藏界稱他“董哥”,有疑問,就向他咨詢。
想把“寶貝”留在沙縣
2014年春節,昀松齋就在三明市博物館舉辦過私人古陶瓷個展,這是在市博物館首次舉辦的民間收藏展。市博物館館長劉曉迎親自帶領三位博物館瓷器組專家來到沙縣,對擬參展藏品真偽進行鑒定,經嚴格鑒定和篩選,116件藏品送三明市博物館展出?,F在從那次展出的藏品中精選出81件藏品進入昀松齋古陶瓷展館,其中有4件瓷器的年代通過了“香港中科研發有限公司的熱釋光測定”。
如今,昀松齋漸漸成為沙縣小吃城一個熱門景點,一些外地藏友專程前來觀賞。董玉溪說,這些“寶貝”,自己希望能永遠留在沙縣,出了沙縣就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