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貧困戶竹編織出致富夢
2017-06-08 09:54:13江月蘭?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李文蘭正在做竹編。 初夏時節,一路伴著花香,我們走進明溪縣夏坊鄉新建村貧困戶李紹清家。那是一幢二層小洋房,庭院收拾得井井有條、干干凈凈。院子里,男主人正埋頭破著竹篾,女主人在專心致志地編織著竹簍,大門前曬著小果盤、籃子、小花籃等竹制品。 剛跨進大門,看門的大黃狗起身“汪汪”直叫,主人停下活,抬頭笑了,女主人快步上前,“咿咿呀呀”比劃著。村黨支部書記李天持說,她叫李文蘭,是貧困戶李紹清的妻子,她的意思是請大伙兒進去屋里坐。 大客廳里停著一輛半新舊的摩托車,兩張舊長板凳;旁邊會客室,陳設也極其簡單:一套新沙發、一臺電視機;餐廳里,一張洗得發白的舊八仙桌,上邊壓著一大塊白色的鋼磚,桌上擺著一碗蘿卜干、一碗青菜。 李天持說,李紹清今年50歲,李文蘭今年51歲,夫妻二人都患先天性聾啞。夫妻倆很勤勞,每年種10多畝水稻,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一有空,還會到種煙大戶處打工,每天可掙得工資270元。 “李紹清雖然是夏坊的精準扶貧戶之一,但是他們夫婦倆自立、自強,不等、不靠、不要,身上充滿了正能量。”夏坊鄉宣傳委員賴德明介紹。 李紹清夫婦生得一個兒子,今年25歲,去年大學畢業后進了廈門一家公司打工。因為公司忙,每年只能在春節 期間回家看望父母。平時,他很想念父母。盡管他知道父母不識字,也不能在電話里跟他聊天,但是他還是為媽媽買了一部智能手機,手把手地教父母使用拍照、微信視頻等功能。這樣,他就能常常與父母視頻。 去年,夏坊鄉干部入戶走訪得知李紹清家種了一大片毛竹,還了解到李文蘭年輕時就掌握了編織竹制器具的好技藝。于是就引導她發揮特長,利用雨天或農事淡季,編織精制竹器,增加家庭收入。 從那以后,一有空,李紹清就從自家竹山上抬回幾根毛竹,完成第一道工序——破竹片,李文蘭再進行細加工,利用每天晚飯后或雨天等閑暇時間,編點竹器。逢圩日帶上一些竹制品到集市上賣。 她家二樓房間里擺滿各種各樣的竹制品,我們見了情不自禁地向她豎起大拇指,李文蘭卻羞澀地朝我們直搖手,并伸出右手的小指頭朝地下指了指。 “她的意思是說她編得很差,受不起表揚。”村支書在一旁解說。 在鄉鎮,竹籃、竹簍、竹匾、竹筐、斗笠等農家實用的竹制品頗受青睞。現在李文蘭也制作起了竹制工藝品。她掏出手機,走到大家跟前,點開手機中的圖庫,劃動著上面的竹制器具樣品圖片,然后指著兒子的相片,“咿咿呀呀”個不停。 “她說,那些圖片是兒子發給她的,她是照著那些圖來編的。”李天持說。 原來,細心的兒子曾經教過媽媽使用手機拍攝功能。每次,李文蘭編好一個竹器,都會在第一時間發給兒子欣賞。起初,兒子發現母親編織得過于粗糙,編織款式很少。他上網搜索,下載了各類竹編器具圖片發給媽媽。李文蘭對編織有獨特的天賦,每次看著圖上的樣式和尺寸,都能很快編織出同樣的款式來。 為了鼓勵、扶持李文蘭走工廠化生產,夏坊鄉黨委政府發動新建村的婦女向她學習編織,共同實現綠色致富夢。竹制品在本地的銷售空間太小,鄉里正積極幫助她聯系電商平臺,助力她拓展產品銷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