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地道的食材,精細考究的做工,搭配上濃郁的客家風味,寧化小吃以其別具一格的特色,如雨后春筍般,正在中華美食的版圖上迅速留下自己的足跡。同時,一批批寧化人在美食的牽引下,走上了通往致富的道路。8月1日,三明市網絡媒體走基層的媒體記者走進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共同探尋寧化人舌尖上的脫貧路。

媒體記者在小吃中心合影
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位于海西(寧化)客家美食文化城,總體建筑面積有2580平方米,共有三層,配有地下室。一樓是對外營業的餐廳,簡約整潔,主要向游客展示地道的客家風味;二、三樓是小吃培訓的主體場所,設有理論培訓教室、實操間、展覽室、餐廳、宿舍、教職工辦公室等,為學員學習提供了完備的設施場所。據悉,小吃培訓中心最早于2012年成立,是寧化縣委、縣政府為了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帶動就業脫貧,結合了寧化客家小吃品種多、工藝精、風味絕的特點而推出的重點項目,原先地點設在工貿學院,考慮到小吃品牌未來的發展,于2016年5月搬遷到了客家美食文化城,總投資2000萬元。
理論培訓室里,“閩菜大師”邱德雄正在為幾十名學員上課,黑板上則是密密麻麻的寫著各種食材的配比和制作工序。廚房里的熱火朝天在這一刻迸發在了老師的繪色描述之間;老師講得起勁,學員則是聽得更加津津有味。

“閩菜大師”邱德雄在為學員們上課

學員們正在認真聽講
寧化客家小吃源自中原一帶漢族先民飲食習俗,距今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寧化客家人由北向南遷徙,自然而然地就融合了南北飲食文化,既繼承了北方傳統的烹飪制作工藝,又吸納了南方小吃制作技巧的精華。寧化客家小吃品種多達300多種,均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具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營養均衡、風味獨特的特點,是寧化客家人千百年來烹飪技藝的結晶。
理論課結束后,緊接著便是實操課,高密度的課程銜接為的是讓學員能夠第一時間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技巧。學員們蜂擁而至來到了位于三樓的實操間,新鮮的食材已經準備就緒,只等學員親身實踐。這堂課學員們將協力完成寧化燒賣和米茶的制作。學員們個個身著廚師服,頭頂廚師帽,很快進入了“老師傅”的角色。刀刃反復地摩擦著砧板,油鍋里的水漸漸沸騰,廚房里頓時變得熱火朝天,似乎在鳴奏一曲享受忙碌生活的“交響樂”,記者們也被感染加入到了學員的行列,跟著老師學起了和面包餡的工夫。

老師和學員一同制作燒賣餡料

邱德雄親自指導學員制作米茶

記者們也展示起了刀工
采訪中,記者捕捉到了正在趕制餡料的貧困戶學員張木鳳。張木鳳告訴記者,培訓周期大概一個月,她已經來這有小半個月了,除了學習外,周一到周六都是免費在培訓中心吃住;整個培訓班的氛圍十分良好,學員們相處融洽,老師對學員更是教導有加,從最開始對烹飪一無所知,到現在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一些菜品,張木鳳的進步有目共睹。談及下一步,張木鳳表示,培訓結束后打算去寧化小吃店幫工、積累經驗,待技術和資金成熟后,自己也要開辦一家小吃店。

學員張木鳳
像張木鳳這樣的貧困戶,在培訓班不占少數。從2012年至2017年7月,小吃中心共舉辦培訓班168期,培訓學員超過9000人,其中貧困學員就有770人,占到學員總數的8.4%。寧化小吃辦對縣貧困人口參加培訓實行“五免費”政策:免學費、免吃住費、免費發放一套服裝、免費健康體檢,免一趟培訓往來車費;同時,鼓勵貧困戶開辦小吃店,政府提供2年、額度5-8萬的貼息貸款,并對開業滿一年的再補貼1.3萬元。目前,貧困戶學員通過獨自經營或與人合伙等形式已開小吃店100多家,另有500多名貧困戶學員在各類餐飲店幫廚,共帶動400多貧困戶約1600多貧困人口脫貧。小小的客家美食給予了貧困戶們新的謀生手段,也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了更多來自社會的溫暖。
扶貧先扶智。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寧化人逐漸摒棄了傳統治標不治本的扶貧觀念,以地方小吃作為切入點,團結起了廣大貧困人口,讓他們擁有了掌握一技之長的學習平臺,也讓他們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勤勞方能致富”的真理。在這砥礪奮進的五年里,寧化人在舌尖上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脫貧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