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6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李順亮

沙縣富口森林人家 林文斌 攝

建寧桃花盛開,游客漫步在花海中。 陳曉星 攝

尤溪聯合梯田 邱慧敏 攝
三明處處綠水青山,橫看成嶺側成峰;時移景異,自成一幅山水畫卷。人行其中,空氣清新,碧水蕩漾,心曠神怡。
全市森林覆蓋率76.8%,森林資源總量占全省1/4,這里是中國最綠省份里的最綠城市。
生態是三明的底色,是三明發展的最大源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明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我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這一歷史機遇,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作為福建省唯一入選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的設區市,三明生態文明建設方興未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凈……綠色“聚寶盆”越做越大,生態文明建設讓三明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迎來加快發展的“生態進行時”。
做足綠色文章
“生態立市”,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成為三明發展的戰略抉擇。抓住區域發展的“牛鼻子”,三明市委市政府毅然決策,做足綠色文章,規劃起總面積3157平方公里的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
作為全省10個新增長區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國唯一以“生態”冠名的產業發展區,綠色成了這片土地鮮明的底色?!敖鹧鼛А鄙暇Y明珠,沿著沙溪兩岸,生態工貿區串起了沙縣、梅列、三元、永安、明溪主軸地帶,并以三明市區為中心,打造形成“一帶、雙城、四片、九園區”的發展格局,成為全市綜合實力最強、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
“以產促城、以城助產,產城融合”,作為生態工貿區核心區域的三明生態新城,如今成為三明發展的新引擎、同城化的新載體、宜居宜業的新地域,也是三明經濟發展的先行區、體制創新的實驗區、創業興業的示范區。
“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海西三明國際陸地港讓這里的企業發展與世界互聯互通。中國重汽福建海西汽車,已形成年產10萬輛產能規模,建立200多個營銷網絡和300多個服務網絡,去年銷量同比增長66.8%。
海西汽車所在的埔嶺汽車工業園,已經成為福建汽車產業集聚的新平臺。中科動力(福建)新能源汽車公司是福建首家經濟型純電動汽車研發、生產企業,在眾多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已銷售電動汽車1萬多臺,并與美國、哈薩克斯坦、印度等國企業簽訂意向訂單3萬多臺。
綠色制造在三明崛起。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福建)分院是國家級雙創基地,承擔科研項目20余項,擁有知識產權近100項。中節能(三明)環保產業園,是福建省首個節能環保產業運營平臺……
優布局、調結構、促轉型,2017年度290個市重點項目,總投資373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60億元。
綠色發展,讓三明重新審視資源。小小石墨,曾經被當作劣質煤賣。綠色轉型之后,永安著手規劃建設18平方公里的石墨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騰籠換鳥”鳳凰來,福建翔豐華新能源材料公司“拎包”入駐,一期52條生產線快速形成生產能力。如今,二期項目建設又在全面推進,產能擴大到3萬噸后,產值將突破15億元。
綠色更是競爭力。三明成功入圍全國生態城市競爭力十強。
打出護綠重拳
綠色發展,傳統工業企業同樣可以有作為。
今年5月,三鋼(集團)公司與廣州微碳投資公司簽訂碳排放配額托管協議,并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成功備案,這標志福建碳市場首筆碳排放配額托管業務正式落地。此次托管協議涉及福建省碳排放配額360萬噸,是目前國內碳市場中單筆最大的碳排放配額托管。
作為城市鋼廠,環保事關三鋼生存。多年來,三鋼一手抓環保,一手促發展,許多環保舉措達到國內一流水平。今年前6個月,三鋼實現利潤21.24億元,同比增長246.22%。
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改革得到中央肯定。先行先試需要勇氣,更需要擔當。三明迎難而上,用敢于較真碰硬的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彩。
2016年度市級監管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已出爐。全市398家參評企業中,有11家被評為環保誠信企業。評價結果同步通報金融、發改、經信、工會等部門,與企業評先評優、信貸、項目申報等直接掛鉤。連續三年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撬動金融杠桿,倒逼行業自律。
而排污權交易,則撬動市場杠桿,力促企業自主減排。老工業基地難點多,那就換個思路:排污要花錢,減排能掙錢。排污權交易制度最早在三明試點。核定排污權,厘清企業存量,引導企業盤活排污權資產,出售、抵押或租賃排污權。目前,全市排污權出讓成交總額已達1.65億元,位列全省第一。
三明還引入保險杠桿,推行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并把全市工業園區也納入投保范圍。對應投保卻未投保的企業,降低其信用等級,限制其信貸支持、申報環保資金項目,并從嚴從重處理其環境違法行為,把環境污染風險和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要我改”變成了“我要改”,成就了生態環保領域綜合改革的“三明樣本”。在此基礎上,三明又實施市級及以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登記表審批改為備案制、豁免購買排放小微污染物建設項目的排污權、免予部分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三項新改革。
“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以問題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以提升環境質量為核心,三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2013年以來,三明市委召開30次常委會或專題會、市政府召開66次常務會或專題會研究部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工作。2013年以來,策劃實施1257個項目,努力實現“水凈、河清、天藍、地綠、居怡”。
“十二五”期間,三明全市各年度節能目標責任考核成績均在全省前三名,2016年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至0.741噸標煤/萬元。

清流李家長灌村河心島公園 吳火招 林旭煌 攝
成就美麗三明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以剛性規定保護水源,使三明連續多年全省水質第一。
推行“河長制”,三明換來了“河長治”。“易信曬河”,大田興水治河全省率先實時全覆蓋,成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而結束“九龍治水”新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局的做法,也獲得第四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比如,購買和保護重點生態區位林木,逐步實現少砍樹甚至不砍樹,以增加蓄積量、培育參天大樹、增強生態功能,撐起“大森林”讓人人共享的新機制出現了。
三明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做法已在全省推廣。沙縣又進行大膽創新,對處于水源地的林子以及天然商品林,采取直接贖買和定向收儲,并且列入重點生態公益林儲備庫,讓林權所有者享受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金。而對區位人工商品林,則采取“我補貼,你來改”的辦法,進行擇伐和補種。如今,林農更加珍愛自己的林子,林子真正成了林農的“搖錢樹”。
加強生態保護,尤其是保持生態原貌,嵌入三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立足生態資源特色和自身基礎條件,三明提出了6個方面24項重點改革任務和30項改革成果要求。
低碳發展、林權改革、綠色金融等3個方面,迅速成為三明的亮點。目前,碳排放權交易等6項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等18項改革任務正在加快實施。
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了美麗三明。截至去年底,泰寧成為全省首批國家生態縣之一,明溪、建寧、清流、將樂、沙縣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永安、寧化、尤溪、大田4個省級生態縣(市)獲得命名。全市已有87.7%的鄉鎮達到國家級生態鄉鎮標準,88.1%的村達到市級以上生態村標準。
靈山秀水與人文底蘊相映成趣,三明正加快建設清新福建生態旅游核心區、國家級康養度假基地、世界級丹霞旅游目的地和客家文化旅游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