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萍醫生:新三明人 新文明人
2017-12-10 12:57:50蒯震軍?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三明,有這樣一位平凡而又樸實的醫生,她叫鄧美萍,一般人都稱呼她“鄧姐”。她出生在三明,成長在三明,是個徹徹底底的“三明人”。畢業之后,她選擇在梅列區東欣診所工作,甜美的微笑,扎起的長發,整潔的白大褂,如同清風拂面,淡香撲鼻,是她留給每個人的印象。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象征,文明從最平淡的生活中來,從最細小的一舉一動中來。“鄧姐”就是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一個三明人的文明之歌。 求學之歌 鄧美萍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一個職工家庭,自小就向往當白衣天使的她,初中畢業后就到沙縣衛校中專臨床專業進行學習。畢業后,跟隨著一名退休的老軍醫,加入到了東欣診所。 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的增強,附近來看病的居民越來越多,一些未知的病情,未知的藥物也越來越多,鄧姐逐漸意識到自己專業水平需要提高,每逢診所沒有病人的時候,就看一些有關臨床、藥理方面的書。久而久之,去看病的居民每次都看到鄧姐抱著一本書,有些居民看到鄧姐那認真勁頭,就悄悄坐下等鄧姐看完。鄧姐愈發羞愧,覺得有必要再次進入學校進行學習,但此時她已身為人母。她心里時常打起小鼓,最終一個堅定的信念油然而生:“女兒終究會長大的,而只有繼續學習,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2004年后,她兩次前往江西宜春學院進行半脫產學習進修,對藥劑、護理等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 現在,鄧姐已掌握臨床、藥劑、護理三個專業技能,并能夠獨當一面進行診治。 敬業之歌 如今,她陪著這個二十來平米的診所,轉眼間已揮別二十二個春秋,老醫生隨著年紀的增加,來坐診的時間越來越少。無論刮風下雨,節日假日,她每天都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診所的營業時間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有病人時甚至到了晚上10點后才關門,她常說:“診所就在家樓下,在哪里不是一樣嗎?”由于行業的特殊,她經常顧不上吃飯,只能由家里人送到診所,她的女兒也開始習慣在診所做作業的生活,每當別人提起,她對此也總是一笑而過,毫無怨言。 愛一份崗位不僅是工作上的盡心盡力,更體現在一些瑣事上。如今,收快遞已成為上班族的煩惱事,購物容易,收快遞卻麻煩。白天在單位上班,寄到家里沒人,寄到單位又怕影響工作。起初,一些快遞小哥為圖方便,就把快遞件放在了診所,然后給收件人發個短信就離開了。后來,鄧姐注意到了這個細節,為了防止收件人忘記取件,除了將診所騰出一個角落專門用于寄放物品外,還對每一個快遞件和收件人進行確認:“你的快遞放在診所了,下班記得來取。” 關愛之歌 她從小生長在三明這片土地上,對這個城市有著特別的眷戀。對于社會一些弱勢群體,總是格外關心,尤其是周邊的一些孤寡老人,清潔工等,診所給他們免費治療,開的藥也是盡可能地給予優惠。 有一天,天空飄著綿綿細雨,在診所附近出現了一位衣衫襤褸的拾荒老人,老人看上去有80多歲,不停地在咳嗽。鄧姐看見了,不顧老人身上的污泥和一陣陣酸臭味,主動過去攙扶老人,對老人說:“下雨了,到診所避一下雨吧。”老人應允了,步履蹣跚到診所坐下,鄧姐“借機”給老人做了診治,發現老人得了感冒,還帶有輕微炎癥。又見老人經濟上有困難,便自掏腰包,將感冒藥從玻璃柜中取出,并用開水沖泡后,遞給老人。老人十分感動,喝完藥,便執意要離開,鄧姐又攙扶起老人,將他送下臺階,老人點了點頭,逐漸消失在了視野中。之后的幾天,老人都有經過診所,鄧姐也都同樣給老人治療服藥,很快老人的感冒就痊愈了。而后,每當這位老人經過診所,都會對鄧姐點點頭,并露出會心的笑意。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是80年代最為流行的一首歌,也是那一代人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句歌詞。鄧姐把一絲絲的愛無私奉獻給社會,讓三明人的文明有了新的內涵。(蒯震軍)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