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如何打破“低端”瓶頸
2017-12-14 10:31:45樂小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國內餐飲業“大咖”齊聚2017年中華小吃產業發展大會 ▲各類小吃門店數量排名,沙縣小吃名列前茅 ?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樂小麗 文/圖 這是一串大數字。 沙縣外出經營小吃人員6萬多人,在全國的經營店近3萬家,年營業額超過80億元。 然而,高速增長的背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業人員多、素質良莠不齊……沙縣小吃如多數餐飲行業一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12月7日,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沙縣人民政府、中國烹飪協會小吃委員會承辦的2017年中華小吃產業發展大會在沙縣召開,專家們從小吃國際化、消費市場大數據報告等方面出發,分析沙縣小吃產業的發展瓶頸和應對措施。 困境:難以打破的“低端”印象 中國餐飲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堅提供了一份數據。 小吃作為中式快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式快餐中占比33.2%。地方特色小吃中,門店數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和河間驢肉火燒;在所有小吃類型的門店排行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北方水餃、黃燜雞米飯和沙縣小吃。 門店數量上,沙縣小吃名列前茅,成績喜人,但另一組數據則顯得有些尷尬。食客去沙縣小吃店消費,選擇最多的菜品,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粉面類、飯類和扁肉。其中,位居第二的飯類并非沙縣特色小吃。 吳堅院長說:“我們調查發現,大多數顧客選擇沙縣小吃的原因是因為價格低廉。這和其他小吃的群體不一樣,顧客選擇其他小吃,大多數是因為口感,而不是因為價格。” 沙縣小吃拓展市場的初期,以“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打響品牌,價格低廉的同時也給人“臟、亂、差”的印象。如今,沙縣小吃經過發展和提升,早已從旮旯小巷走到主街酒樓,卻依然改變不了深根蒂固的“低端”定位。 資深沙縣小吃業主楊遠春直言不諱:“除非地段很好,否則,只要掛上沙縣小吃的招牌,單價都上不去,一標高價顧客就嫌貴。”今年年初,他在上海找了一個分店,招牌掛的是老北京炸醬面。 “炸醬面一碗12元-15元,進店的顧客人均消費16元,店鋪一共4個人經營,日營業額3500元-4000元,做到晚上11點左右就打烊了。同地段的沙縣小吃店人均消費12元,因為品種多,工序繁雜,同樣的營業額至少要6個人經營,還經常要忙到下半夜。” 中國餐飲O2O新媒體創始人羅華山分析:“在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年輕消費者對就餐環境、菜品特色都有更高的要求,隨處可見的沙縣小吃被視為低端餐飲的代表,難以獲得這一主流消費群體的青睞。” 于是,市場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部分沙縣人去外地經營品種單一的老北京炸醬面、黃燜雞米飯,而沙縣周邊縣(市)的小吃業主卻打著沙縣小吃的招牌。大部分堅守沙縣小吃的沙縣本地人紛紛表示這幾年生意難做。 市場競爭激烈,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行業標準缺失……沙縣小吃品牌面臨巨大的風險,急需轉型升級。 突破:轉型升級進行產業化發展 如何打破根深蒂固的印象,讓沙縣小吃告別“低端”變得“高大上”,在餐飲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國內餐飲業專家們紛紛“把脈支招”。 四川旅游學院院長盧一在《中華小吃國際化》的論述中,特別給沙縣小吃提出3點建議:制定沙縣小吃經典產品的全國行業標準,加強文化包裝;由政府扶持沙縣小吃抱團走出國門;引導大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行產業化發展,做大做強。 20年來,沙縣縣委、縣政府對沙縣小吃產業扶持力度很大,成立了小吃辦,扶持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成立沙縣小吃集團,建設沙縣小吃產業園,成立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并注冊了沙縣小吃集體商標,把小吃從生意變成了產業。 特別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推行小吃經營標準化工作,大力實施沙縣小吃轉型升級策略。目前在全國成立20家餐飲連鎖子公司,發展連鎖示范店近800多家。 但是,筆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不少小吃業主對于加盟小吃集團抱著觀望態度。一方面,他們知道沙縣小吃要轉型必須標準化,但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能看到直觀的、快速的利益。有的對于加盟成本心存疑慮,有的習慣了自營自管,對于子公司的管理人員不夠信任。 在浙江開店的徐斌說:“加盟小吃集團要統一裝修,統一餐具,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政府的補助是象征性的5000元,杯水車薪。還有,小吃集團的管理模式是否成熟?管理人員素質如何?需要時間驗證。” 之所以沙縣小吃集團力推標準化經營時遭遇阻力,羅華山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優秀的企業家進入,帶頭引導,給予小吃業主們信心,導致經營中出現各類短視行為,缺乏借鑒基礎上的長遠規劃。” 對此,沙縣小吃集團上海子公司總經理余昌李解釋:“即使沒有加盟小吃集團,小吃店一樣需要裝修。我們的優勢在于通過統一采購、統一生產、統一配送,按照規范化管理及標準化生產,為小吃業主們降低成本,同時保證食材安全可靠。拿上海已經按標準改造完畢的46個門店來說,它們的業績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平均增長50%以上,這是實實在在擺在眼前的利潤。” 余昌李還介紹了加盟小吃集團可獲得的隱性收入:“集團在每個門店植入傳媒廣告機,門店廣告年收入保底1200元,超過部分和集團分成。另外,本月底,集團公司將和中國體育總局合作,顧客可以通過掃門店二維碼,購買互聯網體育彩票。通過這些方式讓業主賺到原本賺不到的錢。” 在一片把小吃做成產業化的聲音中,吳堅院長的看法略有不同:“小吃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現場制作,離不開‘煙火氣’,過度的產業化會讓小吃失去‘風味’,只能稱之為‘食品’。未來,建議沙縣小吃以手藝人的匠心建立品牌形象,改變外地人對沙縣小吃只有扁肉拌面的認知,傳播美食文化,以好食材、好口味制勝。”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