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駐村書記回城了,但村里變了樣
2017-12-14 15:08:35董觀生?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泉慰問困難黨員 東南網三明12月14日訊(通訊員 董觀生)淙淙小溪圍繞的中央紅軍村里,林泉俯下身子,撿起一根丟落在街角的煙頭,扔進路旁的垃圾筒。他走近湯思春的房子,扶正屋檐下歪倒的柴火堆。他坐在老湯家門口跟村民聊著村口老樟樹的那些紅色故事…… 林泉,1970年出生,是福建省公安廳的一名警察,也是一名有著18年黨齡的優秀黨員。2016年11月,受省委組織部安排,到將樂縣白蓮鎮墈厚村擔任駐村蹲點第一書記。現今已結束了駐村工作。 凝心聚力繪藍圖 墈厚村地處偏遠,道路崎嶇。初次進村,他感嘆到:“這里真是山路十八彎。”鎮里的駐村干部說:“遠遠不只十八彎,有一次,數到100個彎時,數彎的人在車上都睡著了。” 生態環境優良,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是墈厚村的一大優勢。駐村不久,他通過各種渠道對村里情況了解后,便召開了第一次村兩委會,第一次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也隨之召開。 他將村里的五年發展計劃一次又一次地進行修改。 湯思清是墈厚村書記,滿含深情地望著村口已拓寬完成的公路:“村里基礎設施薄弱是林書記提出的一大問題,通往外界的路一定要好,才能吸引外面的人進山發展。” 就這樣,林泉將需要完成的各項工作一一列出,一一攻破。一年時間,項目涉及征地的,他就走家串戶、做好思想工作;資金短缺的,他就跑部門要項目、解決資金問題;需要申報材料的,他就擬文件幫立項,加快項目推進。通過努力完成了村道拓寬,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紅軍廣場和幸福院也正在建設中。 2017年,墈厚村被命名為中央紅軍村。 在建的中央紅軍廣場 俯下身子帶民風 “早上,他會換上雨鞋,帶上長竹竿,到小河里清理垃圾。”路邊的村民說著他的故事。 村部2樓最里間,是林泉的宿舍。湯思清打開門,拉開窗簾,介紹著林泉的起居:“被子被我們拿出去洗了,其他的日用品沒動,他就是這樣簡單。” 走進房間,床鋪在房子中間,床鋪旁一張書桌,整齊且干凈,旁邊是一張小凳子,放著臉盆、牙杯和牙刷,毛巾掛在不遠的窗臺上。 “住在村里很舒服,冬暖夏涼,早上空氣清新,看小河里有垃圾,就去撿,順便運動運動,晚上無事又可以跟村民們聊聊天,拉些家常,也能了解到群眾最關注的問題。”林泉接起電話。 林泉在村里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是一時之功,只有改變墈厚村民的理念,才是長久之計。”“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帶民風,要從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做起,風氣的轉變往往也是從小事做起。針對原來全村衛生狀況較差的情況,他將全村劃分為若干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個黨員負責,黨員每月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帶頭清潔網格衛生,帶動周邊其他村民共同遵守村規民約。同時,在全村設置30余個垃圾桶,村民在他的引導下,慢慢地養成了愛護衛生的習慣。 湯祖欽是位78歲的老黨員,也是一位退休教師。他放下手中的毛筆,搶過話:“有一次,我在家門口坐著,他從村部出來,遠遠看到他走近一個角落里,俯下身子撿起一根煙頭,扔到路旁的垃圾筒,這是我親眼所見,不容易啊。” 湯老喘了口氣接著說:“現在這街上干凈吧,幾十年了,街就沒這么干凈過,而且垃圾筒就在家門口,家里有垃圾都會自覺倒到筒里。” 湯思清和老支部書記湯仁在村里聊著村規民約,發現地上有個煙頭,湯思清打趣地說:“老書記,我不抽煙,這個煙頭可能是你丟的。”湯仁立馬較真起來:“你可不能冤枉我,作為老黨員、老書記,我可是帶頭遵守村規民約的,這煙頭絕對不是我丟的。”老書記撿起煙頭,發現煙頭與他抽煙的牌子不一致,然后把煙頭放到了身邊的垃圾桶里。就是這種“較真”,慢慢改變著墈厚村村民的習慣,讓“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理念扎根民心。 不忘初心助扶貧 “我能做的盡量去做,幫助群眾脫貧,并走上富裕的路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林泉說。 湯思春是墈厚村的精準扶貧戶,父親76歲,孩子在白蓮鎮讀初三。 “油和米送來,孩子讀書的生活費送來,父親的養老補貼送來,連房屋后面的柴火堆他都一起來擺,最重要的是他把‘生豬寄養’‘金森扶貧小額信貸’這些增加收入的政策一一送來,今年我要脫貧,以后努力讓生活更好。”湯思春一度激動地回憶著。 養鴨大棚的建設和生態茶種植基地的有力推進是林泉在助力扶貧工作上的想法。他說:“農業增產、增收是需要過程的,利用項目工程增加村財收入、扶貧戶收入是一項長期推進的工作,我雖回原單位了,但我會繼續關注,竭盡所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