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豆士溪小流域治理成效初顯
2017-12-15 09:38:41王帥 鄧書榕?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治理后的豆士溪清水潺潺。 ? 沙縣豆士溪小流域治理成效初顯 一汪清水入沙溪“黑臭河”變了樣 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鄧書榕 文/圖) 沙縣有一條豆士溪,屬沙溪中下游右岸一條支流,全長41.7千米。 在村民的記憶里,豆士溪曾經清澈見底。然而多年來,因最小生態下泄流量不足、生產生活導致水環境污染等原因,豆士溪成了一條人人敬而遠之的“黑臭河”。 2017年,沙縣豆士溪小流域水環境治理被列入省政府小流域綜合整治為民辦實事項目。沙縣針對豆士溪小流域水環境突出問題,制定具體水質提升方案,明確整治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目前,豆士溪流域水質提升至Ⅲ類,河道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河道“清腸行動” 豆士溪(湖源段)貫穿湖源鄉5個建制村的主要居民生活區,河窄如溝渠,主要污染源來自村民生活垃圾、勞動生產垃圾及建筑垃圾。 上半年,湖源鄉政府組織了一次河道“清腸行動”,對全鄉大小河流和溝渠進行大清掃,清理河道垃圾40余噸。 同時,布設150余個可移動垃圾桶,聘請保潔員,實現全鄉生活垃圾統一收集、清運,減少垃圾入河。 湖源鄉的污水處理設施也在跟進,投資200余萬元,年內可建成日處理量達400噸的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收集管網近3公里,覆蓋600余戶。同時,計劃投入近70萬元,新建化糞池,有效解決生活污水排放不達標問題。 在全鄉的共同努力下,豆士溪基本達到河面無雜草、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河岸無垃圾,成為一條清潔的河流。 搬遷工業項目 走進位于大洛鎮官昌村黃割坑的順康農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聞不到一絲臭味。 合作社負責人林振紅將記者帶到一個池子邊,告知了其中的奧秘:去年6月,合作社投入200萬元,開展生豬生態環保型養殖項目,建設了一個2300多立方米的污水處理系統。 合作社存欄3800頭生豬,日均產生50多噸豬舍廢水。以往廢水經固液分離直接排入厭氧沼氣池,氣味難聞又污染環境。今年8月份的一份廢水檢測報告顯示,順康農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污水處理系統在原先基礎上增加了九道污水處理工序,經處理的豬舍廢水各項指標均遠低于標準排放值。林振紅還用處理后的水養殖了5000多條魚苗。 在沙縣金古工業園的松川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現場,工人正在忙碌生產。搬遷前,沙縣松川化工廠位于沙縣城區內的民營工業區,雖然采用廢水回用的方式減輕污染,但還是給居民帶來困擾。搬遷后,生產線提升,工業污染減少,還增設了一個污水處理站,日可處理污水100噸。 環境減負,企業效益也提升了。目前,松川用地面積增至148.5畝,年產能增至2萬噸,預計年產值可實現2.1億元,是搬遷前的1.6倍。 “水眼金睛”護水 林發論是湖源鄉河道專管員。斗笠、深色迷彩服、雨靴、竹編垃圾簍、釘耙、巡河手機、巡查記錄本,是他的“標配”。 每天,他要巡河3公里、4個多小時,清理河道垃圾,勸導村民,拍照上報河道垃圾狀況。 在豆士溪流域,每天有42名河道專管員在奔忙,確保每一個河段、每一條溪流的健康;青年護河隊、黨員護河隊定期組織清潔活動,維護河道整潔;縣環境監測站每月一監測,隨時掌握水質狀況。這一支支河道管護隊伍,正成為河道的“水眼金睛”,助力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 此外,沙縣嚴厲打擊違法采砂行為,官昌水庫壩后電站尾水至豆士溪洋坊入河口區間全面禁止采砂,取消非法采砂場1家。加大飲用水源保護,落實飲用水源保護設施,設立地理界標和警示標志,并加強日常巡查。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加強重點流域一重山、交通干線林分補植修復、撫育管理和封山育林工作,同時做好生態公益林管護,嚴格沿河沿江流域林木采伐審批。 在多部門聯動配合下,豆士溪流域水環境質量逐步提升,朝著“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前進。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