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61年的老鐵路“退休”之后
2017-12-15 11:01:28樂小麗 鄧書榕?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沙縣站走進歷史。 (陳民生 攝) 鐵路工人在撥移鐵軌。 工人們將鋼軌上的螺帽旋下來。(楊澗平 攝) 近700名鐵路工人連夜進行線路撥接作業。 12月13日5時27分,從上海南開往廈門的K1209次列車順利從新線通過。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樂小麗/文 鄧書榕/圖 12月12日24時,隨著最后一趟K243次列車的駛離,鷹廈鐵路沙縣城區段轉撥新線運行,鷹廈鐵路從萬能站到大洲站約10公里路段在歷經61年光輝歲月后正式“退休”,就此退出中國鐵路歷史舞臺。 鷹廈鐵路1957年建成,1993年完成電氣化改造。沙縣境內段橫穿城區中心而過,將城區一分為二,存在安全隱患又影響城市建設和發展。2014年11月,鷹廈鐵路改線工程動工建設,自鷹廈鐵路萬能站引出,接入向莆鐵路三明北站新設鷹廈車場,再由三明北站引出接入大洲站,歷時三年終于完工。 改線后的廢舊鐵路和老火車站將何去何從?對此,筆者走訪了數十位市民,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能保留下來,至少部分保留。 留住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一條歷經61年的鐵路,見證了一個縣城的發展,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其中最舍不得的是在沙縣站工作的鐵路人。 成進福是鷹廈鐵路沙縣站站長,從小在鐵路邊長大的他,對這個生活、工作過幾十年的地方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最希望把老站房保留下來。 沙縣站站房建于上世紀70年代末,全部用石頭筑成。成進福回憶,當時他正讀小學五年級,親眼見過施工的艱難。因為缺乏設備,每一塊石頭都是人工打鑿出來的,必須打得規規整整,大小一致,然后幾個人抬著石頭,一塊一塊壘成墻。難度大,耗時長,前后建了兩年才完工。 自2013年9月沙縣站停止客運后,老站房變成了員工的運動場所,每天都有人在里面打羽毛球。 成進福說:“現在很少看到這種全部用石頭建成的房子了,拆了很可惜。如果保留下來,等我們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孫子看看前輩們奮斗過的地方。我們很多員工都是兩代、甚至三代鐵路人。” 聽著轟鳴聲長大的市民們也有諸多不舍,24歲的黃夢婷是位托管老師,平時喜歡自拍的她強烈希望鐵軌能留下來:“鐵路拍照很好看的!以后可以美美地自拍啦!” 王新福家在火車站旁,閑暇時,他喜歡帶著4歲的兒子站在路邊看火車。他說:“城市發展了,舊的東西必定會遭到淘汰。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做紀念。” 火車站旁有個便利店,從1998年開到現在,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營業額近2000元。自從停止客運后,其他商戶都搬走了,只剩這個小店。狹小的店面光線昏暗,稀稀拉拉地擺放著一些日用品。老板娘池花妹說,現在日營業額縮水到一兩百元,主要客戶是周邊的住戶和火車站的員工。 她有最樸素的愿望:“我的家在這,舍不得走。老火車站留下來,要是變成旅游點,我的小店生意也會好一些。” 市政協委員林域生提交的《關于保留改造三明火車站至沙縣古縣“鷹廈線”的建議》說出了廣大市民的心聲:“鷹廈線承載了三明這座城市有關‘工業文明’的集體記憶,蘊藏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應當保留改造后注入三明本土文化元素,結合旅游開發,讓這種見證沙溪河流域變遷的‘工業文明’留在沙溪河畔!” 市民暢想:讓老鐵路煥發“新生” 留下老車站和廢舊鐵路眾望所歸,該怎么留?這一話題激發了群眾們的想象力。 采訪中,大多數人希望建成鐵路公園。大學生郭可凡說:“可以建成三明的‘高線公園’!” 著名的紐約高線公園由廢棄鐵路線改建而成,前身是1930年修建的哈德遜港口鐵路貨運專用線,1980年功成身退,一度面臨拆遷危險。在相關組織的保護下,高線公園存活了下來,并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空中花園走廊,成為紐約標志性的景觀。 國內不少城市也有鐵路公園,如廈門的鐵路文化公園,前身是鷹廈鐵路延伸線。2011年,廈門市對這段長4.5公里的老鐵路進行改造,建設成一條供市民休閑健身,并串聯周邊景點、步道的帶狀公園。 26歲的張素清是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她建議建一個鐵路歷史博物館:“以前那種老式的臂膀信號燈,我們這一代人都沒見過,建成博物館以后可以讓我們了解鐵路發展史,展示鐵路文化。” 9歲的郭旭堯小朋友希望保留火車頭:“我只坐過車廂,從來沒有坐過車頭,如果有火車頭,我就可以當火車司機啦!” 胡定禹是一家影視文化公司的負責人,充滿文藝情懷的他開始繪制心中的藍圖:“想象一下,長長的鐵路兩側,一邊是茂密的樹林,一邊是文化走廊。夕陽西下,市民們在鐵路步道上散步,沿途有時尚的火車廂民宿,還有列車咖啡廳。這時,一列只有兩節車廂的小火車從身邊緩緩開過,上面坐著可愛的孩子們。那畫面太美了!以后我們拍攝鐵路的鏡頭也很方便,自己家門口就有這樣的影視基地。” “復活”廢舊鐵路需要綜合考慮 讓老鐵路獲得新生,部分市民在憧憬的同時也有一些擔憂。41歲的外科醫生郭建清認為,挽留這個城市消失的符號固然重要,但要結合現實。比如建國路和三官堂路段,因為有鐵路無法改造,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擁堵厲害。如果保留整段鐵路,要以不制約城市發展為前提。 此外,造文化公園、列車咖啡廳、鐵路博物館、車廂民宿等特色景點,如果和周邊環境完全孤立,容易曲高和寡;如果全部由政府花大價錢去投資,有可能成為財政黑洞。 縣文聯主席羅輝也建議:“規劃改造,要綜合考慮想象力和可操作性。城區中心的鐵路,可以通過高架橋的形式留下來。其余部分可以建成鐵路公園,做好綠化,修建鐵路兩邊步道,打造文化長廊,同時多幾條通道銜接到城區,串聯融合沙溪文化。至于其他商業化的東西,交給市場就好。” 沙縣縣委、縣政府對老鷹廈線沙縣城區段的開發利用十分重視,在8月30日回復林域生委員提案的函中表示:“目前已委托設計單位進入前期規劃階段,擬將老鷹廈線沙縣火車站區域建設成當前國內規模較大、能夠全面完整反映鐵路發展歷史文化的鐵路博物館和鐵路公園,其余路線結合專家意見進行規劃設計和利用。” 11月1日,沙縣縣委、縣政府與南昌鐵路局就推進鷹廈鐵路沙縣城區段改線工程有關工作的細節進行會談,交流對接鷹廈鐵路沙縣城區段改線項目撥交事宜,以及如何保留老線的軌道、接觸網、信號指示等設施,后期規劃建設等事項,目前具體方案還在商議中。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