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精準扶貧“一對一”結對手把手幫扶
2018-01-01 11:37:37方煒杭 林宇熙?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作為“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發源地,寧化縣把八種幫扶模式中的“結對幫扶”推向縱深,出臺激勵制度。結對幫扶怎么幫?帶來了什么變化? “一對一”結對,手把手幫扶 東南網1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林宇熙 通訊員 張麗勍 雷露微)“不用種田還能領2400元分紅!”近日,在寧化縣河龍鄉下伊村的一個小雜貨鋪里,46歲的劉德良把一本印有“貧困戶股權分紅證”字樣的小紅本遞給記者,快速敲擊著計算器,算上這筆分紅,他今年各種收入累加已超2萬元。 “老劉今年脫貧,看來有戲!”鄰居們對來“串門”的幫扶干部豎起大拇指。 拉拉家常,想想辦法 瘦小的老劉有點駝背,18歲那年,他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從此行動不便,干不了重活。目前,年邁的父母與他同住,12歲的養女在河龍中心學校讀初一。早些年,為蓋房還背上幾萬元債務,雜貨店是全家唯一的收入來源。這樣的境地,讓鄰居們直搖頭:“老劉脫貧,除非天上掉餡餅。” 2015年底,河龍鄉黨委書記蘭鵬走進了老劉的生活。 寧化是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2014年,寧化探索出“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即3步精準確定貧困戶、分類4種致貧原因、采取8種對癥下藥幫扶舉措,較好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問題。這一機制很快在全省推廣。 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寧化精準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特別是“老弱病殘”脫貧成為最大的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2015年,寧化縣派出1956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蘭鵬成為省定貧困戶老劉的結對幫扶干部。 中央財政的貧困戶專項補助資金3000元、縣財政的平安意外險80元/人、鄉財政出的意外傷害險30元/人……各級各部門的幫扶政策,一一落實到老劉身上。 在一次拉家常時,蘭鵬得知老劉會用電腦,一個量身定制的幫扶方案出爐了:在雜貨店增設農村淘寶服務網點,幫村民網購日用品,每年可收入至少1萬元;比較多個進貨渠道,批發蠟燭等日雜用品,年增收2000多元。 拉拉家常,想想辦法,一戶一策,量體裁衣。截至去年9月底,寧化新增404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950戶1650名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 因地制宜,步步為營 展望新年,除繼續經營好雜貨店,干勁十足的老劉還有一個盼頭,從大洋梯田生態農莊分得更多紅利。 前些天,鄉里召開一場入股分紅會,老劉領到2400元。沒法干農活的老劉怎么能坐等分紅? “發展產業才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在為老劉定制方案的同時,蹲點調研也為鄉黨委和政府帶來新的思考,如何讓幫扶面更大,更可持續? 河龍鄉把目光聚焦河龍貢米。1000多年前,河龍貢米因宋真宗下令每年進貢而揚名,但由于各種原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近絕跡。近年來,在多方努力下,從縣到鄉動作頻頻,河龍貢米向產業化發展。 河龍鄉作為河龍貢米的核心產區,不少企業慕名而來。三明市五谷豐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想法是通過“網絡認養”銷售生態種植的河龍貢米。鄉里提出的條件是“公司+貧困戶”合作模式,貧困戶入股分享紅利。雙方一拍即合,主產河龍貢米的大洋梯田生態農莊宣布成立,首年就流轉梯田500畝。 2016年11月,在鄉扶貧擔保基金擔保下,老劉獲得貼息貸款3萬元,入股大洋梯田生態農莊。項目一期投資300萬元,其中,下伊村委會和36戶貧困戶資金共計122萬元參與入股。 “來自全國的認養者可通過網絡24小時追蹤種植過程。1畝地分4份,每份認養價699元,一年可收獲河龍貢米約25公斤,每公斤均價高達30元左右,還供不應求。”站在海拔800多米的大洋梯田觀景平臺,公司負責人說,明年公司準備擴大流轉面積,把產業做大,力爭讓更多貧困戶受益。 因地制宜,步步為營,“造血”之路越走越順。 不等不靠,信心滿滿 結對幫扶帶來的,不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精氣神的變化。 記者見到46歲的楊國豐時,他正在果園里采收今年最后一批百香果。令人想不到的是,早些年,腰椎間盤突出最嚴重時,他只能趴在地上吃飯。去年,病情好轉的他在結對幫扶干部的建議下,種植煙葉、河龍貢米,收入9萬元,一舉脫貧。 “鄉里為貧困戶種植河龍貢米出了優惠政策,免費提供2畝種子、1公斤稻花魚苗,收購價每50公斤加10元。”去年,干勁十足的老楊又順利貸來5萬元,種植10畝百香果,一年收回成本,老楊信心滿滿:“黨和政府兜了底,致富還要靠自己。” 去年10月,寧化創新扶貧考評機制,下發《關于“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專題組織生活會的通知》,在全縣黨支部組織開展一次結對幫扶專題組織生活會。要求幫扶黨員回答“幫了誰”“幫了什么”“成效如何”“貧困戶滿意嗎”等四個問題,以及是否做到“六個全覆蓋”“四個到位”。同時,采用正向激勵機制,對結對幫扶的黨員干部進行民主評議,評選先進典型,在年度評優評先以及選拔任用時優先推薦。 城郊鄉茶湖村貧困戶王興龍在結對幫扶干部江陳林幫助下,準備學習理發手藝;安樂鎮貧困戶夏由付在結對幫扶干部羅根珠幫助下,種植烤煙35畝,還成為村里保潔員;河龍鄉貧困戶張聲堂與妻子正在林子里忙著為1000多只土雞喂飼料…… 寒冬的寧化,脫貧路上有了領頭雁和知心人,一個個脫貧產業正在壯大,一個個脫貧希望正在孕育。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