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一條鐵路線牽動一座城
2018-01-11 11:05:19鄧書榕?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北站是全省四大交通樞紐。(楊锏平 攝) 有了動車站,出行更便捷。 上月13日,鷹廈線沙縣城區段轉撥新線運營,這段老鐵路結束了歷史使命。 運行61年的沙縣火車站光榮退役。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鄧書榕 文/圖 2017年12月13日凌晨,鷹廈鐵路沙縣城區段轉撥新線運營,運行61年的沙縣火車站也隨之光榮“退役”。改線后的鷹廈鐵路不再貫穿城區,旅客可以從三明北站換乘高鐵出行。 同年12月28日,位于沙縣虬江街道的三明北站迎來了運行4年來的第一班高鐵——高速動車組G1684。 從火車站到動車站,從鐵路時代到高鐵時代,從工業“大動脈”到客運“公交化”,經過了半個多世紀。鐵路的發展變遷,牽動著沙縣這座鐵路邊小城的發展。 鷹廈路通工業興 沙縣火車站“退役”了,但鷹廈鐵路仍在運行。它正以新的姿態,牽動著沙縣的發展。 閩道難行、交通閉塞,加之鞏固東南海防的需求,1957年4月12日,鷹廈鐵路通車,開啟了福建,也是沙縣的鐵路時代。在這之前,福建沒有一條出省的鐵路,沙縣更是連鐵路都沒有。 鷹廈路通工業興。2000年前,公路不發達、路況差,物資進出,主要靠鐵路這條“大動脈”。來自永安大湖的石灰石、龍巖蘇邦的無煙煤以及漳平、洛陽、潘天的鐵礦均可通過鐵路直接運送,沙縣豐富的資源也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 火車站成為了沙縣工業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對沙縣經濟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1987年后,受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沙縣鐵路運送的民營企業貨物逐步增多。列車數隨之逐步增加,“最高時大約是在1995年,每日有80多趟貨運。”原沙縣火車站站長、現任三明北站副站長成進福說,后來,為緩解火車通行壓力,在沙縣境內增加了高砂、涌溪兩個五等小站。 沙縣火車站一直以貨運為主。成進福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火車站還是一片繁華,龍門吊、插車、鏟車等設備齊全;倉庫內,木頭、竹子、高凝土等工業物資堆滿倉。” 在1997年左右,受公路運輸的沖擊,沙縣鐵路貨運逐漸減少。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影響,沙縣企業經濟不景氣,鐵路貨物運輸更少了,“火車站貨場變成了籃球場。”成進福感嘆道。 2013年9月26日,三明北站投入運營,沙縣火車站停止客運,在此之前,沙縣火車站每日有50多趟客貨車,其中客車6對。2017年10月28日,沙縣火車站停止辦理貨運業務;一個多月后,沙縣火車站關閉,功能轉移至三明北站鷹廈場。 三明北站的運營,迎來了又一個經濟振奮點。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節能環保產業園等央企、大企紛紛落地沙縣,不斷發揮聚寶盆效應,吸引圣智(福建)熱處理有限公司、福建省恒泰閩鼎有限公司、三明市圣龍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批產業項目跟著落戶各大工業園區。 同時,又一座新城——三明生態新城在三明市區與沙縣的連接帶崛起。下一步,生態新城將引進與鐵路運輸緊密相關的項目,發展冷鏈物流等產業。 三明北站以客運為主,包含昌福場、鷹廈場、南龍場。其中昌福場、南龍場負責客運,鷹廈場負責貨運。目前,南龍場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年底就可投入使用。 屆時,三線并一站,沙縣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鐵通道將全部打開。以三明北站為中心,省高鐵路線將形成一個環狀,帶來物流暢通、人流便捷等效益,沙縣高鐵將正式步入“公交化”時代。 兩條街的繁華與蕭條 沙縣火車站前,有一條直通城區的大道,叫城西北路。這條路上,有石橋社區、城西社區兩個社區,大洲村、西門村兩個行政村。 鐵路經濟,在這條街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紀90年代,在沙縣火車站周圍,有沙縣筍干廠、化肥廠、水輪機廠、貯木場、采石場等企業和工廠,經濟一派繁榮。1999年7月,“沙縣石橋居委會”成立,常住居民6000多人,多為企業職工。 參與籌建石橋居委會的莊勝和回憶了當年的繁華:“現沙縣鳳崗中心小學操場所在地,原先是農貿蔬菜批發市場,早市特別熱鬧;街上,水果店、旅店、酒店、小賣鋪很多,旅店生意最旺;火車站門口,拉客的面的、摩的排到大街上;工商所、稅務服務點等辦事窗口,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各大銀行在這里設點服務,街上的基礎設施也好……” 最受益的是大洲村。村民隨便在火車站附近擺個小攤賣宵夜、青草凍、扁肉等點心,開家小超市、酒家等,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不用發愁就業問題。 大洲村在靠近火車站的地方辦了家“紅光旅舍”,一年單承包費就有幾十萬元;如今旅舍變出租屋,一年承包費只有5萬元。大洲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陳德榮調侃:“現在淪落為最窮城中村了。” 這種現象并不少見,街上,晨賓旅館、金金旅館、鳳凰賓館等旅店招牌還懸掛著,只是有的早已人去樓空,有的把一樓服務區租給了美食店,有的旅館改成出租屋繼續生存,從日租到月租甚至年租。 自從火車站停止客運,店鋪一個接著一個關門。越接近火車站的地段,關店數量越多,也越密集。“自從客運轉移到三明北站,沙縣火車站只剩下貨運,人流就大幅下降,仿佛一夜之間沒有了人氣,旅游、餐飲、運輸、住宿等行業受到影響,曾出現街上綠地失管現象。”莊勝和說,好處也有,鷹廈鐵路沙縣城區段轉撥新線運營后,明顯感覺到噪音污染和安全隱患少了。 到了下班高峰期,相比城區其他路段擁擠的狀況,城西北路卻很暢通,只有幾輛車、幾個人,很是蕭條。“2路、5路、15路公交車經常坐不滿人,以前主要服務火車站旅客的5路公交車車次也少了。”莊勝和說。 大洲村村民姜建生說:“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工作了,晚上家門前的街道空蕩蕩的,冷清得可怕。”金沙明珠一層的店面空蕩蕩,無人問津。 也有店鋪不受火車站變遷的影響,生意依然紅火。火車站前,有家沙縣祖森小吃店,下午三點半左右,吃飯的人卻已開始多了起來,與兩旁關閉的店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家店經營了20年,現在主要賣鹵味、牛肉面、泥鰍粉等簡單的小吃,由祖森的哥哥詹大叔在經營。因為生意好,詹大叔沒有關門的打算,“應該是味道好吧,四面八方的食客都有。” 西門村雖然離火車站較遠,但也受到了影響,主要是店面租賃。西門村副書記朱秀華說:“很多店面沒人租,租金下滑厲害,年租金平均下降1萬元;換租客的頻率加快。”有的店迫于無奈,飯點一結束就關門,營業額從日均1000元降到400元。 城西北路113號老灶燒麥老板陳康國說:“附近的農業局、婦幼保健院等單位搬走了,城一小學也轉移了部分學生,吃早餐的人少了許多,一到下雨天更是沒有生意,靜悄悄的。” 老灶燒麥所在的店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租,一直都是餐飲店。早年,租約都是五年一簽,自從火車站人流少了,這三年多來,變成了一年一簽,租金也降低了一半。有的店面,租一年,租客做兩三個月就關門,或者轉租給其他人。 有人憂,也有人喜。三明北站附近居民受益最多。樂運豪是2013年夏天搬到三明北站附近居住的,2014年初,他回家過寒假,感覺變化很大。“之前的洋坊屬于偏僻的郊區,很荒涼,存在車輛亂停、路面破損嚴重、揚塵很大、環島破舊、過街無紅綠燈等問題,半年的時間,不僅問題解決了,綠化工程還做得很好,也豎了很多廣告牌,周邊商鋪多了很多,很繁華。”他為在這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舒適而開心。 三明北站附近的房地產市場也被激活。郭南建說:“2003年到沙縣火車站工作時,最繁華的金三角地帶內的華山小區,一平方米房價700元;現在三明北站周邊房價也漲到近6000元,接近目前每平方米6400元的均價。” “鐵路公交”倍兒棒 大多數沙縣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坐的就是綠皮火車。但火車讓人又愛又恨。 莊琰剛入職沙縣一事業單位。她大一時,沙縣沒有直達河北的火車,她必須到三明火車站乘車。每到開學季,她父親就要凌晨4時左右,護送她到三明火車站,然后由她獨自乘車25小時到北京,再換乘至河北保定。“一路上提心吊膽的,睡不好。”莊琰說。在她大四時,三明北站開通了沙縣直達北京的動車,全程只需16個小時,“上車時間是下午2時多,第二天6時多就可以到達。安全又省時。” 這種變化,讓很多出行的人雀躍。網友“閑云野鶴”說:“因為動車,我從怕坐火車到愛坐火車。” 4年多來,鐵路客運變得越來越“可愛”。作為全省四大交通樞紐之一,三明北站車次逐年增加,服務不斷提升,站點改造也更便民。 從火車站到動車站,旅客切身體驗到了質的變化。購票除了窗口排隊購票,有了網絡購票、自助購票;列車舒適度和環境提升,動車有空調而且禁煙,空氣清新、座椅舒適;服務標識更加清晰,從靠人引導乘車,到旅客可獨立依靠視覺、聽覺精準地找到車廂,列車停靠位置也很精確,旅客無需跑動;動車站有迎春花服務臺、綠色通道,還提供輪椅等特殊設備,出行沒有障礙;基本當日可到達目的地,而且車次多,列車時間安排緊湊,錯過一趟可以及時購買下一趟,等等。 服務的提升和出行速度的加快,改變了旅客的出行理念。郭南建從與旅客的交流和日常的觀察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前,到福州、廈門、莆田的旅客,以探親訪友、務工為主,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現在坐動車出行的旅客以當日游居多,甚至有人專門乘動車到福州買海鮮,輕松出行的旅客越來越多。動車正在慢慢地“公交化”,成為群眾重要的購物交通工具之一。 沙縣在外的6萬多名小吃業主也多數乘坐動車外出。與往年一去多年不回家不同的是,如今的小吃業主回家的隨意性更大了,手機APP買好票就能立馬回來,事情辦完,當晚回去做小吃也不成問題。 三明北站的開通,也帶動了沙縣的旅游。樂運豪說,北站開通后,家住永安、泉州、邵武等地大學校友都會到三明北站轉車,先在沙縣玩一玩,吃一吃小吃再走。 三明北站旅客逐年遞增。據統計,2016年進出三明北站旅客達到640萬人次。又從沙縣旅游局獲悉,2016年沙縣旅游總收入已突破26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5.5%。這里,動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交通的便利也促進了人流“回巢”。在便捷的鐵路運輸幫助下,沙縣人把越來越多的好項目帶回家鄉,造福鄉親。過去一年,沙縣街上活躍著一部部白色的分時租賃共享電動汽車“EVcard”,沙縣用戶親切地叫它“小E”。 引進這個新能源汽車的是沙縣人黃志明。黃志明是上海摯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濟大學創新與創業兼職教授、德國聯邦電動出行協會中國區主席。他將公司開發的汽車共享技術帶回三明,優先在沙縣設點,讓老鄉率先享受綠色便捷出行的快樂。目前,沙縣是三明各縣(市、區)布點最多的縣城。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和創業。這兩年,沙縣“80后”、“90后”年輕人投資經營的微店、網店、服裝設計工作室、甜品工作室、健身館、輕食店等越來越多,充滿活力的經營模式不斷涌現。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定居沙縣。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