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火車站,謝幕之后期待轉型
2018-01-12 10:36:11王帥 樂小麗 鄧書榕?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鐵路工人在進行撥軌改線作業。 服役60年的沙縣火車站完成它的歷史使命,正式退役。 曾經熱鬧的站臺變得冷清。 候車室變成了員工活動中心。 上世紀70年代沙縣站工作人員影像資料。 東南網1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樂小麗 鄧書榕 文/圖) 編者按 服役了60年的沙縣火車站退役了。對于這座人口不足30萬的“小吃之城”,沙縣站有著特殊的意義——曾經,數以萬計的沙縣人背著鍋碗瓢盆,從火車站出發,南下北上,把沙縣小吃帶到全國各地。那里,是夢想起航的地方。 一座老車站,見證一座城。回顧前世今生,令人感慨萬分。未來,老沙縣站何去何從,當地政府還未最后確定。唯一能確定的是,她注定是沙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一縷鄉愁。 像沙縣火車站一樣,在城市和鄉村,還有不少已經消失和正在消逝、即將消失的鄉愁地標,常常勾起人們的家園情愫。我們將繼續挖掘,深入報道,并推動當地對其利用建設。 2017年12月13日凌晨,從上海南開往廈門的K1209次列車在沙縣城區外拐一個彎,順利通過大洲站,標志著鷹廈鐵路沙縣段轉撥新線運行。從此,不再有火車貫穿沙縣城區。 沙縣站是位于鷹廈線中段的一個老車站。隨著向莆鐵路通車和三明北站開通,早在2013年,沙縣站就關閉了客運業務,僅僅保留貨運功能。此次鷹廈鐵路沙縣段改線后,服役60年的沙縣火車站宣告正式退役! 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提到鷹廈鐵路,那稱得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有代表性的老鐵路之一。對沙縣人而言,更意義非凡——它橫穿縣城中心而過,將城區一分為二。而承載光榮使命的沙縣站,60年來,成為沙縣絕對的地標和全城人的驕傲。 今年54歲的成進福是原沙縣站站長,他的父親是沙縣站第一批鐵路人,打小,他就聽父親講鷹廈鐵路和沙縣站的歷史。 1952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按國防工程項目提前修建鷹廈鐵路。1955年2月21日,王震將軍率領13萬鐵道兵主力部隊和江西、福建青年筑路隊,僅用22個月就將鐵路從江西鷹潭鋪到了福建廈門。 當時設備簡陋,物質匱乏,職工們住的是簡易房,吃的是干飯就咸菜,喝的是山澗水,終日與深山密林相鄰,與鋼軌汽笛相伴。 1958年1月1日,鷹廈鐵路穿越閩山贛水,正式運營。從此,不僅終結了福建沒有鐵路通外省的歷史,而且對改善我國東南沿海戰略態勢起到了巨大作用。 鷹廈鐵路由南昌鐵路管理局接管,沙縣站屬于永安車務段管轄。 “以前沙縣站很小,也很簡陋,站房是木頭瓦片房,候車室里只有幾條木頭長凳。候車室前的小廣場是一片泥巴地,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在鐵路邊長大的成進福回憶說。 火車進站要看信號,過去用臂板信號機。木頭做的臂板長約一米,寬25厘米,尾部兩個圓形的外表示鏡,裝有紅綠兩色玻璃。白天,火車司機根據臂板的不同位置判斷,水平為停止,傾斜為通行;夜間或視線不清時根據不同顏色的燈光判斷,紅燈為停止,綠燈為通行。 為了讓司機看清,工作人員在外表示鏡上掛上三盞煤油燈,通過旋轉臂板,將不同的顏色的玻璃對準煤油燈,借燈的亮光把對應的顏色反射出來。遇到刮風下雨,煤油燈滅了,信號工人就要登高爬梯把煤油燈點亮。 原沙縣站調度員陳家榮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父親陳學龍曾在沙縣站當黨支部書記,兒子如今是向莆鐵路三明北站的業務骨干。每一年春運,陳家榮都印象深刻:“以前火車票一票難求,候車室里人頭攢動。高峰期,一天經停的客貨列車有70多趟,車皮也是供不應求。” 聽著鳴笛聲長大 在沙縣,很多人是聽著火車的鳴笛聲長大的。 62歲的樂新艷住在陳馬新村,離沙縣火車站不到5分鐘的路程。 她說,記事的時候就有火車了,當時火車站周圍還沒有住宅區,一邊是池塘、菜地,另一邊是山。小時候她住在離車站不遠的龍船巷,經常和小伙伴們到山上玩。 聽了大半輩子“轟隆”聲的樂新艷,很容易憑聽覺就分辨出客車和貨車。“貨車聲音很重,經過時門窗震得嗡嗡作響,客車聲音輕很多。”她說。 那個年代,很少人買得起手表,火車站邊的住戶有他們獨特的“鬧鐘”。一列火車經過,大家趕緊起身:“11點啦,要煮飯咯。” 偶爾火車晚點,在車站停靠很久。附近的居民就把食物、水裝在小籃子里,到站臺售賣。“以前有客運的時候,我們這片很熱鬧,特別是春運,從早到晚都是人。這兩年冷清多了。以后沒有火車的聲音,不知道會不會睡得慣。”如今車站關了,樂新艷很舍不得。 沒有鐵路前,沙縣乃至整個三明地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鷹廈線通車后,眾多的工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鐵路沿線,緊鄰火車站的沙縣貯木場就是其中之一。 40歲的高麗梅,家住貯木場對面。她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一車車的木頭從各個鄉鎮運到貯木場,隨后裝到火車車廂里,發往外地。木頭發貨之前會先取下樹皮,堆放在一起,左鄰右舍就把樹皮拿回家做燃料。 20世紀9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沙縣人外出做小吃生意。火車站也多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小吃業主帶著一根扁擔,一頭挑著面筒燉罐,一頭挑著花生醬辣椒醬,乘著火車,將沙縣小吃帶到全國各地。 羅永明今年57歲,早年在福州做小吃,每開一家新店,都要帶一大堆東西。“那時候,整個車廂都是鍋碗瓢盆和辣椒醬。火車一停下,大家就拼命擠,不擠上不了車。” 如今,很多配料店在全國開了連鎖店,小吃業主需要什么,只要一個電話就送貨上門。物流業的發展也減輕了小吃業主的出行負擔。即使要托運,現在有高速、動車、飛機,沙縣人有了更多選擇。 市民的新期待 王新福家在火車站旁,閑暇時,他喜歡帶著4歲的兒子站在路邊看火車。他說:“城市發展了,舊的東西必定會遭到淘汰,但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做紀念。” 未來老車站何去何從,當地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不少市民也有了新期待。 沙縣籍大學生郭可凡說:“可以建成三明的‘高線公園’!” 著名的紐約高線公園由廢棄鐵路線改建而成,前身是1930年修建的哈德遜港口鐵路貨運專用線,于1980年功成身退,一度面臨拆遷危險。在相關組織的保護下,高線公園存活了下來,并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空中花園走廊,成為紐約標志性的景觀。 沙縣文聯主席羅輝建議:“規劃改造,要綜合考慮想象力和可操作性。城區中心的鐵路,可以通過高架橋的形式留下來。其余部分可以建成鐵路公園。至于其他商業化的東西,交給市場就好。” 市民張素清建議建一個鐵路歷史博物館:“以前那種老式的臂板信號燈,我們這一代人都沒見過,建成博物館以后可以讓我們了解鐵路發展史,展示鐵路文化。” 三明市政協委員林域生,在提交的一份政協提案《關于保留改造三明火車站至沙縣古縣“鷹廈線”的建議》中說道:“鷹廈線承載了三明這座城市有關‘工業文明’的集體記憶,蘊藏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應當保留改造后注入三明本土文化元素,結合旅游開發,讓這種見證沙溪河流域變遷的‘工業文明’留在沙溪河畔!” 沙縣縣委縣政府對老火車站的開發利用十分重視,在回復林域生委員提案的函中表示:“目前已委托設計單位進入前期規劃階段,擬將老鷹廈線沙縣火車站區域建設成當前國內規模較大、能夠全面完整反映鐵路發展歷史文化的鐵路博物館和鐵路公園,其余路線結合專家意見進行規劃設計和利用。” 記者在當地政府了解到,目前,老火車站的后期規劃建設事項,具體方案還在商議中。 時代在發展,沙縣站順利謝幕,像一個花甲老人將接力棒交給了年輕的動車站。一座老車站,見證一座城市發展,不管時代怎么變,她終將成為沙縣人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一縷鄉愁。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