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燈舞,正月鬧得紅
2018-02-26 09:38:07寧江炳?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龍燈舞 蚌殼舞 東南網2月26日訊(福建日報 寧江炳 文/圖)建寧客家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春節期間,正是民間藝術大展時。建寧俗語云:“正月鬧得紅,四季都太平。”而“鬧紅正月”的民間藝術主要有龍燈舞、馬燈舞、儺舞、花燈舞、蚌殼舞、傘燈舞、橋燈舞等,過去還兼之以古裝戲、木偶戲等,風格獨特,地方色彩濃,為民眾喜聞樂見。 馬燈舞是在原建寧土戲和器樂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閩西北鄉村民間馬戲之精華,起源于元朝。當時,盛行騎馬風氣,為了表達騎兵英勇出征殺敵的慷慨壯舉,民間藝人用夸張的表現手法,把洗馬、喂馬、馴馬、出征、凱旋等場景和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體現了英勇的騎士愛護戰馬和得勝歸來的歡樂心情,后演化為用于慶祝豐收或節日一種喜氣的民間舞蹈。 扮裝主要由戰馬、旗幡、牌燈、涼傘、樂隊、馬夫等組成。開場時,五位青年騎著五匹戰馬踏著馬步,一手拿著韁繩,一手舞著馬鞭,以奔跑的姿勢出場,然后依次表演“五馬出征”“五馬沖鋒”“五馬團聚”“五馬凱旋”等場景,其隊列靈活多變,動作干凈利落,舞姿瀟灑大方。持旗幡、牌燈、涼傘者踏著碎步,在隊列的兩側,隨著五馬的表演而及時變換隊列。 蚌殼舞的前身是龜蚌舞,龜蚌舞是建寧的民間藝人取材于“龜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典故而創作的,逢廟會和重大節日,都要表演龜蚌舞以助興,后來固定為一種風俗。龜蚌舞由龜、蚌、艄公、漁女等角色組成。道具有竹篾裱彩紙扎成旱船、魚簍、網等,漁女、蚌由少女扮裝表演,龜和漁翁則由男子扮裝表演。隨著鼓樂合奏的音樂響起,龜、蚌、漁翁就翩翩起舞,分別表演出各種的舞姿。其樂曲旋律流暢而優美。 蚌殼舞表現的是一個美麗傳說:在一個鄉村,住著一戶窮人,只有母子倆,母親多病,兒子是年輕力壯的漁翁,很孝敬母親,他寧愿不娶媳婦,把打魚掙下的錢為母親四處求醫問藥。這位漁翁孝順母親的事感動了濉溪河里的一個蚌仙姑。有一次,他去濉溪河里打魚,花容月貌的蚌仙姑突然從蚌殼里鉆出來,漁翁一見鐘情。蚌仙姑為了考驗他,沉沒于溪底,漁翁撒下大網,就是捕不到蚌仙姑,他急了,就脫下衣服潛入河底摸尋,經過三天三夜的尋覓,他終于捉到了一只大蚌殼抱上岸,蚌仙姑被漁翁的真情感動了,從蚌殼里鉆出來,隨漁翁回家結成了一段人間良緣。 傘燈舞從明朝的“傘燈”演變而來,集龍燈、傘燈、花缽燈、團牌燈、跳馬燈、雜耍及民間小曲吹拉彈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娛樂藝術。其表演形式由一位少女執傘燈居中,踩著樂曲的韻律領舞。另有八位少女手執花缽燈,按一個步法隨之而舞,直至一個樂曲結束。傘燈舞還配以花旦小丑說唱,那位手執傘燈的少女居中旋轉,一男子扮小丑手執馬鞭做引路樣,另一少女扮花旦,由小丑指東道西,載歌載舞,曲調為《小放牛》。 傘燈舞引人入勝的是“傘”,是油紙傘,飾以各種顏色的喜鵲、花木等圖案,顯得喜氣和燦爛。樂隊由嗩吶、二胡、京胡、鑼、鈸、鼓等組成。上世紀80年代,當地人對傘燈舞進行了革新,把紙傘改為銅質涼傘;把原來的執花缽燈,改為執傘并擴為十把傘;樂隊增至十二人,這樣表演起來更為壯觀。 團牌舞是矛和盾兩種兵器的對峙組合舞,是一種很有功力的建寧民間傳統舞蹈。沒有經過一定的基本功訓練,是打不好團牌舞的。它始于元朝末年,過去全縣大部分鄉鎮均會打團牌舞,現在只流行于里心鎮一帶。團牌舞由五人組成,四人右手執刀,左手持盾(盾由篾編紙裱而成,直徑1米),一人手執兵器(棍、叉、大刀等),隨著緊密的鼓點引隊出場,走圈,穿八字,竄籬笆,然后由持棍者分別換用不同的兵器與四人開打較量。持棍者挑刺緊密,執盾者抵擋快速,表演好的只聽得到兵器擊節聲,見盾不見人,翻滾時盾不著地。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