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大學生“回鄉能人”范曉燕的創業心路
2018-03-08 11:00:26吳聯參?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范曉燕和她的大棚菜 范曉燕的蔬菜基地安排了眾多農戶就業。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吳聯參 文/圖 “這10畝地作為草莓立體種植基地,農業技術培訓教室就建在大棚里……”范曉燕在蔬菜基地里謀劃著,今年要搞農業旅游,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 范曉燕今年34歲,一身樸素,頭發盤成麻花辮,顯得十分干練。 十年前,這位大學畢業生不顧家人反對跳回“農門”,扎根在農村,當起“菜農”。如今,這位“回鄉能人”執掌千畝良田,帶動大田縣上千名農民走上了種菜致富路,被人們譽為“翱翔在田野上的金燕子”。 “金燕”返鄉:做全縣最大的“菜農” 范曉燕出生在大田城關農家,家里雖不富裕,可從小衣食無憂,1999年,她考上福建農林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看到她跳出“農門”,家里放心了 2003年大學畢業后,她在福州一家飼料公司做業務員,每天起早貪黑,卻總覺得沒有歸宿感。跑業務時,她結識了擺地攤賣菜的老鄉葉先舉,小葉只有初中文化,但勤勞善良樸實,打動了范曉燕。 為了支持愛人,曉燕毅然辭去福州的工作,和愛人一起做“北菜南調”批發生意,從河南、河北、遼寧等地批發蔬菜,運回南方販賣。 做了兩年,她看到蔬菜行業很有前途,但沒有充足資金,沒法做大做強。與其在外奔波幫別人做,不如回家種地,建立自己的蔬菜種植基地。 就這樣,2005年9月,她與丈夫回到武陵鄉上巖村,在自家兩畝責任田里種起黃瓜。除草、灌溉、挑肥、施肥……曉燕每天一大早挑著兩個木桶,到村里各戶收集糞便,精心“伺候”黃瓜,別人覺得臭不可聞,她卻毫不在意,堅持著。那一年,兩畝黃瓜每畝凈賺1萬元,解決了全家一年的開支。 初戰告捷,曉燕有了“野心”:要做全縣最大的“菜農”。2006年承包周邊28畝菜地種黃瓜。2007年,跨鄉到太華鎮西埔村承包150多畝地種花菜、萵筍、西紅柿等時令蔬菜,并建立67畝基地。如今,她在武陵鄉上巖村、桃源鎮桃源村、桃新村、東坂村等地,建起近千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成為全縣最大的設施農業基地。 她用心琢磨賣菜經,注冊“日日鮮”品牌,在大田縣城開拓蔬菜配送,還結交許多三明、泉州、廈門等省內客商,市場拓展到省內外。 樂觀“小燕”:“狂風暴雨”中不服輸 說起自己的種菜經歷,曉燕的眼眶濕潤了。12年“菜農”,一波三折,汗水夾著淚水,她經歷多次“滅頂之災”。但一次次的“狂風暴雨”并沒有打倒她,反而激發了她不服輸的個性。 2006年,曉燕帶領鄉親種了28畝黃瓜,但因行情不好,虧損十幾萬元,但曉燕沒有倒下。這年除夕,她逐戶上門承諾第二年一定還上欠的工錢、租金。 2007年,上巖村第一書記張增田向曉燕伸出了援手,曉燕從信用社獲得25萬元貸款,還清了欠錢。同年,在好友入股支持下,夫妻倆“轉戰”太華鎮西埔村種菜。那3年,菜要么被霜打,要么被雨水浸泡,一直看不到效益。股東們紛紛撤股,曉燕欠下了近40萬元債務。 “再難我也得咬牙堅持!”曉燕把結婚戒指、項鏈和耳環等首飾賣了換種子。屢屢受挫,曉燕意識到種菜不能靠天吃飯,必須發展大棚種植。 可一畝大棚建設成本要2萬-5萬元,錢從哪來? “團縣委是青年創業者的基地,婦聯是女性的家。”2009年,走投無路的范曉燕走 進團縣委、縣婦聯,在這里,她得到了溫暖的擁抱。團縣委推薦她加入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簡稱YBC),幫她規劃創業道路,并幫她從郵儲銀行申請5萬元貸款。縣婦聯引進泉州商人謝永健,投資48萬元入股建設大棚。曉燕的父母也將20多萬元積蓄拿了出來。 2010年10月,67畝鋼架連拱蔬菜大棚終于建成。第一年,曉燕就把本錢賺回來了。2011年,她聘請山東壽光農業技術員指導種植,可由于技術員沒把握好南北氣候、土壤等差異問題,種植不成功,加上泉州客商臨時撤資,又欠債十幾萬元。 再次陷入絕境,曉燕欲哭無淚。可當丈夫問她是否堅持時,她卻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012年,是曉燕的幸福年。先是被選為市人大代表,時任縣委書記湯俊生到基地參觀,給她鼓勵。隨后,縣里落實省里對超過50畝大棚種植大戶進行每畝一萬元的補助,曉燕一次性獲得67.5萬元補助款。時任三明市副市長詹積富也來給她鼓勁,并帶來了10萬元創業扶持基金。 “愛笑、樂觀的女孩,運氣總是不會差。”回憶起這段經歷,她仍是滿滿的感動,她很感謝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 孝心“家燕”:肯吃苦的“好媳婦” “她是縣里有名的種菜能手,是創業‘女強人’,更是我們眼中的孝順好媳婦。”曉燕對公婆一番孝心,感動了很多鄉親。 “第一次到小葉家時,我驚呆了,房子已是墻不避風,瓦不擋雨了,家徒四壁,那時就一個念頭,我要改變這個家。”小葉的家境并沒嚇退曉燕,在各種反對聲、詫異眼光中,兩人建立起了幸福家庭。 十年來,夫妻恩愛,共同經營著這個大家庭。曉燕從不叫苦埋怨,每日默默地下地干活、洗衣做飯、伺候老人。 范曉燕對公婆、爺爺奶奶無微不至地照料。小葉的奶奶癱瘓3年,曉燕為奶奶端屎端尿,擦洗身體,從不嫌棄。鄉親們都說:“自家孩子都無法做到這樣,葉家娶了一個好媳婦!”2011年,小葉的爺爺90歲過世,2015年奶奶89歲過世。,在她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光景慢慢好起來。丈夫葉先舉談起她,都忍不住感嘆:“剛回來種菜時,我心想她一個大學生,從小就沒干過什么活,肯定不能受這份苦!沒想到后來還真做到了,說實話,我挺佩服她的。” 共富“頭燕”:“我是精神富足的‘富婆’” “以前家里全靠種水稻過日子,一年一畝地也就掙個一千多元,還不夠家里看病吃藥的,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還可以在家門口打工,一手收租金,一手收工資,一年可以收入2萬元以上。”近日,東坂村貧困戶巫梅娣笑著算起這一年的收入。 巫梅娣丈夫過世多年,家里沒有其它勞力,她身體也不好。在曉燕的幫助下,她建起了西紅柿大棚基地,終于盼來了好日子。 創業上,范曉燕是有名的“鐵娘子”,風風火火闖市場;質樸的她,更有著一顆善良的心。 “個人富了不算啥,讓鄉親們都富起來才是真本事。”為了讓更多的鄉親過上好日子,回饋社會,曉燕創立了大田縣崇康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有資金的可以承包土地,自己建棚,自己管理;沒有資金的可以租園區的大棚,等有了效益再給錢;在基地周邊發展蔬菜種植的,她提供種苗和技術,統一包裝,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同時,她還提倡農戶以投工入股的形式參與公司的利潤分紅,農民有了土地流轉、勞動勞作、利潤分紅3項收入。 范曉燕還積極參與精準扶貧,探索出“公司+大棚+貧困戶”的脫貧路子。她劃出13畝青春扶貧標準蔬菜大棚,參加市級種植創業孵化基地項目,大棚提供給貧困戶,免費提供土地及種苗,傳授技術,不僅管種植,還包銷售,讓貧困戶自食其力有了保障。 目前,曉燕的蔬菜基地解決160余人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農戶350多戶,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12年來,她的合作社和周邊蔬菜基地累計解決2000多人就業,其中婦女占90%以上,殘疾人40人,引領5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累計發放工資500萬元。 這些年,曉燕先后獲得“省五四青年獎章”“省鄉村創富好青年”“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省三八紅旗手”“三明市勞動模范”等榮譽……可她卻說,榮譽是肯定,更是責任,但絕不是我追求的目標。 “我也確實是個‘富婆’,因為我的精神富足。”不少人認為曉燕現在是個大老板,是個“富婆”,而實際上,曉燕一家6口人還擠在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二手房里。不斷投資發展,不斷積累經驗,曉燕結余存款并不多,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同時帶動他人就業、增收,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