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閩北糧倉”
2018-03-09 10:01:02樂小麗 許琰?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遠程監測庫內糧情。 高大上的制氮設備開啟綠色儲糧時代。 小巧的智能微型氣象站。 空空蕩蕩的老糧倉。 老糧庫部分庫房暫時外租。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樂小麗 許琰 文/圖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家的繁榮離不開充實的糧食儲備。沙縣是糧食產地,被稱為“閩北糧倉”。一個個糧庫的變化,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如今,沙縣老糧庫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糧食存儲的需求,新的糧食儲備庫遷址富口,去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見證歷史的老糧庫 沙縣老糧食儲備庫位于沙縣城關西側,毗鄰貯木場,藏于山林中,只有一條歷經滄桑的砂石路通往城關。因為走的人少,年久失修,變得坑坑洼洼,一下雨到處都是積水。 這條路,55歲的管華盛走了28年。1984年,管華盛從部隊轉業到梨樹糧站工作,負責收糧,1989年調到糧庫任管理員。 1949年后,沙縣逐漸在城關和各個鄉鎮建起十幾個糧站。隨著社會人口增加,糧食儲備規模擴大,零散的倉庫已難以滿足糧食儲備的需求。為確保糧食安全,20世紀70年代末,沙縣建起糧食轉運站,幾經更名,2004年改成沙縣糧食直屬儲備庫。 沿著山坡往上走,9個倉庫錯落有致地排列著。管華盛介紹,這些倉庫是不同時期蓋起來的,分別是“蘇式倉”和“房式倉”,2座蘇式倉建于1978年,全部由石頭砌成;房式倉于20世紀80年代陸續建成,有平房倉和兩層的樓房倉。每個倉庫儲糧約3至4米高,一個600多平方米的房式倉可以儲存約2000噸稻谷。 計劃經濟時期,糧庫為居民提供口糧,儲存的糧食品種較為豐富,有稻谷、小麥、玉米等大品種,也有花生、瓜子、大豆等小品種,還有個油罐儲存食用油。各地糧站將征收的糧食運送到糧庫,按照國家標準,每一車入庫的稻谷都要檢驗出糙率、整精米率、雜質含量、水分含量、重金屬等多個指標,符合標準后裝在一個個麻袋中,由裝卸工人背到庫里,也有借用橋板運送。 由于當時物資比較短缺,公糧都是按分配提供的。管華盛說,一個老師每月可分到14公斤大米,重體力活的裝卸工人可分到22.5公斤大米。 推行市場經濟后,糧庫儲存糧食品種銳減,到2000年只有小麥和稻谷,現在只有稻谷一個品種了。 如今,舊糧庫已被縣政府收儲待規劃。記者到達時,有個倉庫還有工人在忙碌,傳送帶輸送著一袋袋糧食。管華盛說,這是暫時外租給某公司存放玉米的,也算發揮“余熱”,物盡其用。 那些收糧與存糧的往事 和糧食打了34年交道,管華盛對往事記憶猶新。每到征糧季,農民朋友便會將自家曬好的谷子挑到就近的糧站,過秤、檢測、結算,熱鬧得就像菜市場。 “跟打仗一樣,一天忙到晚。最麻煩的是結算,公糧按照任務征收,多出來的部分按標準價收購,不同數量和品種價格不同,我們糧站的報表都是我做的,一份報表密密麻麻,看得眼花繚亂……” 65歲的樂學棖是夏茂人,有4個子女。他記得,每到征收季,就有大卡車到村里收糧,每個人口大約交150公斤公糧,他們一家六口要交900公斤稻谷。交完足夠的公糧,就可以交“議價糧”,一百斤稻谷才十幾塊錢,因為沒有別的收入,稻谷成了他們家唯一的生活來源。 他說:“最怕檢測不合格,辛辛苦苦挑去的稻谷就要再挑回來重曬。” 管華盛解釋道:“糧站要對收購的糧食進行稱重、檢測,把好第一道關,符合標準的才能運送到糧庫。不達標的稻谷不能收,否則容易變質,還影響其他達標的稻谷。” 5年后,管華盛調到糧庫任管理員。每天,他都要監測糧情,手工測試倉內的溫濕度,一個倉庫布十幾個檢測點,還要負責倉內衛生。儲存的稻谷每3年輪換一次,收糧和輪換出庫的季節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過去設備有限,為了保持適宜的溫度,倉管員們動了不少腦筋。秋冬季節通過地籠與外界通氣,將外界的冷空氣引流進庫。夏天則保溫,避免外界熱氣進入。一旦溫度過高,他就要查找原因,為糧食降溫排濕。 “導致溫度過高的原因很多,要查找原因對癥處理。蟲害引起的就要殺蟲,如果是水分轉移發熱,就要及時通風排濕,遇到刮風下雨,又要搶著關閉每個倉庫的通風口。有時候一天忙下來,腰酸背痛。” 儲藏糧食,最怕的就是遇到發霉、蟲鼠雀害等。熏蒸是除蟲滅鼠最好的辦法,管華盛說:“基本上是用藥物熏蒸的方式,氣體熏蒸穿透力可達6米,一般一年殺一次蟲,盡量做到綠色保糧。” 開啟智能化儲糧新時代 隨著時代發展,沙縣老糧庫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糧食存儲的需求,新的糧食儲備庫遷址富口,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于2017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項目采取省、縣聯合建庫的模式,總投資1.2億元,建設糧食儲備倉10座,檢驗檢測中心1幢,設備物資倉庫1座以及配套輔助設施等,采用智能化管理,設備和技術水平在全省縣級糧庫中位居前列。 2月27日,記者在縣糧食直屬儲備庫支部書記劉碧成的帶領下,領略了一番標準化倉儲的風采。 新糧庫干凈整潔,10座高大的平房倉庫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庫容達6.6萬噸。劉書記介紹,舊糧庫氣密性較差,糧食需要用麻袋包裝存儲;新的糧食儲備庫氣密性高,可直接散裝存儲,增加了儲存空間。儲糧高度達6米,500多平方米的倉庫可儲存3000噸稻谷。 過去,監測糧情需要手工在倉庫布十幾個點檢測溫濕度,勞動量大,準確率低。現在,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準確地看到糧食的溫度。 “2號倉糧庫平均溫度14.5攝氏度,符合低于18攝氏度的存放標準。”說話間,倉儲科設備組組長陳元杰調取了庫內監控視頻,通過視頻可查看庫內全景,也可以查看細節,“這套系統連稻谷上的蟲子都能清晰地看到。” 當糧情監測提示異常狀態時,操作員可通過智能化通風系統遠程控制軸流風機、通風窗等設備,選擇不同模式的通風功能。遇到下雨天,智能微型氣象站發送提示信號,風機、窗戶、通風口等設備會自動關閉,大幅度減輕糧食保管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度。 最牛的是充氮氣調儲糧管理系統。糧倉一側的制氮房內,一整套制氮設備已經安裝完畢,目前正在調試中。正式投入使用后,可向糧倉內輸送源源不斷的氮氣,通過實施富氮低氧的儲糧條件,達到徹底殺滅害蟲、糧食保質保鮮的理想效果,同時能有效避免對環境及糧食產生污染,實現綠色生態儲糧。 智能化倉儲依然離不開人力維護。糧庫實行倉管員每周一、三、五檢查,科長每半月檢查一次,主任每月會查一次,設備管理員更是每天巡查維護,確保每一顆糧食都保存完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