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氣長存紅土地——寫在張廷發將軍誕辰100周年之際
2018-04-13 10:23:07肖首洲?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張廷發將軍(資料照片) 1990年11月,張廷發闊別多年首次回鄉,夏茂鎮上人頭攢動。 張廷發夫婦與鄉親暢談家鄉建設。 張廷發在小時候打水的茂溪邊留影。 張廷發飽含深情書寫“紅軍戰士歸”贈給故鄉。 2000年11月10日,張廷發在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開工典禮上致詞。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肖首洲 鄧書榕 樂小麗 文/圖 4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空軍司令員張廷發將軍誕辰100周年。在沙縣夏茂第二中心小學學生以網絡祭奠的方式深切緬懷這位家鄉的英雄。 85年前,年僅15歲的張廷發參加紅軍,投身革命。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70多年間,他始終對家鄉懷著難以割舍的赤子情懷,關心和支持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 2010年3月25日張廷發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在張廷發將軍誕辰100周年之際,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通過走訪夏茂鄉親及相關見證者,翻閱縣志資料,追憶張廷發在家鄉的點滴故事。 少年從軍 1918年4月9日,張廷發出生在沙縣夏茂一個銀匠家庭。 張廷發從小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勤快又麻利。過去,夏茂街上的居民都喝茂溪的水。每天清晨,張廷發挑著水桶到茂溪上游挑水,一連跑好幾趟,直到把家里的大水缸裝滿為止。 一有空,張廷發就跟小伙伴們到鎮東側的文昌宮玩。文昌宮始建于明代,是過去文人講學詠游之所。 55歲的林英燦是鎮文化站站長。他介紹說,1928年,在福州求學的沙縣夏茂籍中共黨員官錦銓、姜敢受組織派遣,返回故鄉,秘密發展黨員,建立了閩西北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沙縣特別支部,隸屬于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支部地點就設在文昌宮。1933年至1934年,紅一方面軍東方軍兩次來到夏茂,掀起了革命熱潮。1933年8月下旬東方軍進抵夏茂、高橋地區。1933年9月12日在夏茂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沙縣夏茂革命委員會”。 年少的張廷發就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成長,耳濡目染,心中埋下了紅色的種子。 1933年9月,彭德懷率領的紅軍第五軍團第十三師在夏茂等地擴軍,夏茂人民革命熱情高漲,紛紛報名。1933年《紅色中華》《沙縣夏茂群眾斗爭》一文報道:“在夏茂,每天都有二十人到三十人,一批批地踴躍報名,加入紅軍,加入游擊隊。所以,不到三天,就擴大了紅軍百三十四名?!?/p> 另據當時《紅軍報》報道:“高橋、夏茂一帶工農,像潮水一樣地加入紅軍,一連新戰士,百一十八名已到達接受正式訓練,紅軍中又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p> 張廷發是這支新力量的其中一員。據張廷發生前回憶,他加入的部隊是紅五軍團十三師三十七團,團部設在夏茂東街一家大房子里,報名地點就在他家對面的教堂。他砍柴回家時,看到教堂張貼的征兵布告,便獨自去報名。 羅茂福是夏茂鎮東街村老支書。他的爺爺羅嗣凎,當年和張廷發一家是鄰居。羅茂福回憶起爺爺講過的故事。羅茂福說:“當時兵荒馬亂,參軍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我爺爺就幫著張廷發的家人一起勸他放棄??墒牵瑥埻l已下定決心,剛被勸回來又跑去報名。第二次,爺爺沒再攔他?!?/p> 屢建奇功 沒幾天,年僅15歲的張廷發被編到新兵連,經將樂、順昌邊境,從泰寧到建寧集訓,后編入三十七團某連文書,隨部隊前往江西黎川。就這樣,他踏上了漫漫征程。 林英燦說,當時一起參軍的夏茂子弟有300多人,因為人員眾多,特別組建夏茂獨立營??上В饺珖夥藕笕栽谑赖闹挥?/p> 兩人,一位是原上海造船廠紀委書記肖祖梅,另一位就是張廷發。 革命道路上,他浴血奮戰,歷經坎坷,屢建戰功。他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殘酷,也在“文革”時期遭受過迫害。有記載稱,當年,張廷發(時任團通信主任)拖著潰爛的左腿從江西出發,始終堅持戰斗,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長征路。 新中國成立后,張廷發投身空軍事業。1955年,他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56年5月,他參與指揮并成功開辟了北京至拉薩空中航線,創造了我國航空史上的奇跡。1977年張廷發任空軍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1985年9月,他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榮回故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晃57年。1990年11月,老將軍終于得償歸鄉夙愿。 據夏茂鎮村民回憶,當時夏茂三角坪人山人海,張廷發一下車就被熱情的老鄉們團團圍住。他面帶微笑,手挽妻子,邊走邊向老鄉們招手問候。將軍聲若洪鐘,身材魁梧,沉穩大氣,足顯一代開國將軍的風范。 張廷發先后到少年打柴歇息的文昌宮、少年挑水時的渡口、夏一小學、舊居、西街橋等故地重游。在渡口,他踱步到岸邊,手捧茂溪水,輕輕啜了一口,動情地說:“我是喝這條河的水長大的。”他指著河中一塊石頭說,那是他以前擔水時休息的地方。在夏茂西街橋上,張廷發說,那是他踏上革命征程經過的第一座橋……每一處都是那么熟悉。 最后,他登上橋東山,在夏茂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與他一同參加革命犧牲的戰友和其他革命烈士敬獻花圈,在紀念碑旁種下兩棵桂花樹。當天,張廷發還寫了三幅字,分別是“鄉思”“謝師”和“紅軍戰士歸”。 從那之后,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或者是家鄉有重大活動,張廷發都會抽空回鄉,為造福桑梓,多方奔走出力。每次回鄉,他都堅持粗茶淡飯,從不搞“特殊化”,也從不安排警衛,更多的時間是與群眾話家常、談發展。 據沙縣黨史辦記載,1990年至2005年間,張廷發共回鄉13次,關心和支持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 悠悠鄉情 張廷發非常關心三明的發展,為了三明的高速公路、三明機場建設,付出了很多心血。 張廷發對家鄉的小吃情有獨鐘。每次回來,他都要吃夏茂拌面、狀元餅等小吃。特別是拌面,一次能吃三份,連當時的家庭保健醫生都勸阻不了。他還經常托人從沙縣帶些小吃到北京。 對沙縣小吃的發展,張廷發十分關心。據原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會長黃福松回憶,1997年,得知沙縣縣委、縣政府作出把沙縣小吃推向大市場的決策,他當即來電表示支持和鼓勵。同年12月,首屆沙縣小吃文化節舉辦,張廷發攜夫人專程趕來,并鄭重宣布“1997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開幕”。 之后,每隔一兩年,他都會攜夫人及子女回故鄉,品味沙縣小吃,了解沙縣小吃發展情況,并建議沙縣縣委、縣政府領導要把沙縣小吃這篇文章做大做強,讓沙縣小吃走向全國,邁出國門。 家鄉有需要出力的,他總是傾盡所能,及時響應。1991年,夏茂進行舊鎮改造,規劃的大街要穿過張廷發的舊居,夏茂政府寫了一封信給張廷發請示能否拆掉舊居。張廷發當即回復“支持家鄉建設”,還動員在家鄉的親屬主動配合拆除舊居,為家鄉的建設率先作出榜樣。 他還親自參加縣委、縣政府組織的沙縣“支鄉愛鄉”活動,提出很好的建設性建議,希望家鄉建設越來越好;并捐贈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作戰裝備和生活用品,有些至今仍留存在夏茂文昌宮展廳,使家鄉人民再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2000年,京福高速公路三明主干道一期工程開工時,他專程從北京趕來…… 張廷發離開我們已整整8年了,但他的桑梓之情一直在延續著。福建多發臺風等自然災害,他多次慷慨捐錢捐物。2010年6月,張廷發逝世。那年夏天,沙縣遇到有氣象記載以來最為嚴重的洪災,損失慘重。他的夫人、子女、身邊工作人員及時為沙縣受災群眾捐款4.7萬元。 近年來,沙縣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繼續發揚“實說實干、敢拼敢上”的沙縣精神,深入開展“增激情、敢擔當、破難題”活動,新時代的沙縣正以日新月異的變化,告慰張廷發對家鄉的深情厚意。 張廷發牽掛的三明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743公里,其中有3條高速公路在沙縣交匯;三明(沙縣)機場于2016年3月7日通航,開通了往北上廣深等城市的航線,去年旅客運輸量突破20萬人次。被張廷發寄予厚望的沙縣小吃產業,成為沙縣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又進一步轉型升級,進行公司化、標準化、連鎖化經營,發展標準店近千家,等等。 如今的沙縣,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城鄉越來越宜居,群眾生活越來越幸福……張廷發“家鄉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的愿景正在逐步實現。 (照片均由沙縣夏茂鎮文化站提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