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老寶寶”的貼心人 安撫老人有“絕招”
2018-04-18 09:59:04樂小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樂小麗 文/圖 清爽的短發,白皙的皮膚,說話干脆又不失親切,笑起來眼睛彎成月牙,這是馮金玉給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40歲的她有兩個孩子,可是,自從當上沙縣富口鎮姜后村的婦女主任后,她要照顧的“孩子”突然多了許多,而且全是“老寶寶”。 安撫老人有“絕招” 姜后村有1200多人,常住人口200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0多人。2015年,馮金玉當選村里的婦女主任,化身老人們的貼心“保姆”,一上任,就帶著老人們組建了廣場舞隊。 過去,一到農閑時,老人們不是聊天就是打牌,自從廣場舞隊成立后,老人們的業余生活豐富了,打牌的人也少了。 村里趕廟會,每年都要請腰鼓隊,一次要花好幾千元。有人提議自己組建一支,舉辦廟會時可以派上用場,平時有什么活動也可以演出。 馮金玉一聽,這是好事啊。可是腰鼓隊和廣場舞隊不同,要買道具服裝,還要請老師授課。她積極和廟會負責人溝通,最后由廟會出資2000多元,購買了腰鼓和服裝,村里出資聘請老師授課。 每次上課,馮金玉都開著自己的車把老師從城關接進來,上完課又送回去。有的老人沒空,會落下幾節課,馮金玉全程錄像,拷到電腦里,讓老人們對著視頻反復練習。 練了幾節課,總也不整齊,隊員們開始互相指責,有的說你的舞姿不好看,另一個說你的身形還不好看呢,鬧起了別扭。馮金玉一邊安撫她們,一邊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建一個舞蹈室,安一面大鏡子。果然,老人們不吵了,對著鏡子及時糾正舞姿,進步神速。 去年,柔力球興起,馮金玉提議,再成立個柔力球隊,一個下午就有十幾個老人報名,平均年齡65歲,最大的已經83歲。 今年2月5日,村里選送了兩個節目到寧德古田參加文藝匯演,分別是廣場舞和柔力球。有幾位老人因為年紀較大,跟不上節拍落選了,鬧起了情緒:“不讓我演出,以后再也不來了!” 馮金玉連忙把老人一個個拉回來,笑瞇瞇地安撫她們:“你們可不能不來哦,這次沒選上,咱更要多練習,爭取下次能參加。來,我給你們按按摩,消消氣。”說著,幾個落選的老人坐成一排,馮金玉一個個給她們捏肩捶背,老人們很快就被她逗樂了。 鼓勵老人有“妙招” 去年7月,沙縣首批“鄉村樂齡學堂”在姜后村和夏茂集鎮成立,硬件設施、教師隊伍都由縣里解決,如何維持樂齡學堂正常開辦,成了村干部的難題。 學堂剛成立時,老人們不愿意來上課,覺得一把年紀上學挺不好意思的。馮金玉和幾個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到田間地頭把老人一個個請回來。 課程選擇上,他們也頗費了一番心思。除了老人感興趣的傳統文化、養生保健、防騙常識等課程外,還特別安排了大合唱。老人們喜歡唱紅歌,有時馮金玉在拍視頻,有些老人會主動走到手機前高歌一曲,唱完就走。最受歡迎的歌曲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幾乎所有老人都會唱。 此外,學堂還準備了一些水果、小禮品贈送給老人們,鼓勵他們來上課。每到課間點心時間,馮金玉把準備好的水果分裝在一個個小碗里發給老人。老人們排排坐,吃果果,就像幼兒園里的小朋友。 現在,姜后村的老人們養成了周五上課的習慣,平均每周有40幾位老人,最多的時候有80幾個。64歲的劉金姬說:“開始是沖著小禮品來的,現在是沖著聽課,這些課程對我們很有好處。” 好習慣激發學習熱情,有的老人還發揮“余熱”,準備學一門藝術,68歲的陳清姬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天,她找到馮金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想學個樂器,這個年紀學樂器會不會被笑話啊?” 馮金玉連忙鼓勵她:“怎么會呢?活到老學到老,什么時候都不晚。”說著,她開車把老人帶到三明某琴行,讓老板推薦一種比較便宜又容易入門的樂器,老板推薦了葫蘆絲,還教了老人基本的指法。 “現在最大的苦惱就是沒有聲樂方面的志愿者,如果有專業老師,我們又可以組建一個樂隊。”馮金玉說。 最近,馮金玉又有了新思路,村里租了一塊1.2畝的地,作為酵素實驗田,讓老人們認領種植有機農作物。 “食堂正在籌建中,等地里長出糧食,我們可以組織老人定期聚餐,真正達到‘共學共作共餐’的目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