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
2018-04-18 10:28:21邱燦旺 許本超?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 邱燦旺 許本超)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近年來,泰寧縣找準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旅游扶貧、精準監督等措施,鞏固拓展扶貧工作成果,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雙促進、雙提升。 2017年是泰寧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年,從年初開始,該縣就按照“真扶貧、扶真貧”的要求,在鞏固好已脫貧的貧困戶生產增收基礎上,緊盯還未脫貧的883戶2599個貧困人口,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借光照亮“扶貧路” 4月16日,新橋鄉新橋中心小學,屋頂上一面面明亮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照耀下十分燦爛。“這些屋頂光伏板已并網發電,現在工人們對鋪設好的光伏板進行加固。”在現在指導的甘肅省安裝建設集團公司電氣技工陳向東介紹,泰寧地域及氣候環境非常適合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一項重大富民工程。自精準扶貧開展以來,泰寧縣充分利用光伏產業扶貧政策,大力推進光伏電站建設,通過光伏發電助力精準扶貧,讓貧困戶真正享受到光伏發電帶來的紅利。 借助這股東風,新橋鄉成立了泰寧縣峨嵋光伏扶貧發展有限公司,利用政府扶貧基金50萬元、春風工程40萬元、貧困戶貸款入股以及上級補助資金,在文化站、鄉政府辦公樓、宿舍樓、司法所辦公樓、屋頂新建分步式光伏發電站,并以公司化運作整鄉推進光伏扶貧項目。 同時,新橋鄉讓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扶貧擔保基金,以自愿的原則擔保貸款5萬元投入泰寧縣峨嵋光伏發展有限公司,貸款產生的利息由扶貧小額信貸進行貼息,貸款期滿后5萬元由光伏公司進行還款,這樣每年貧困戶可以獲得固定分紅3000元。 通過大范圍推行光伏發電項目扶貧模式,截至目前,泰寧全縣已有11個村700千瓦的光伏扶貧項目建成投入運營,預計每年每村平均增收5萬元以上。 精準施策“拔窮根” “房子有了,工作有著落了,基本生活算是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擔心過苦日子了,真的是要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關心!”談及這兩年來家中的變化,貧困戶潘中應非常激動。 今年36歲的潘忠應是新橋鄉汾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自身殘疾,難以找到工作,妻子患有長期慢性病,兒子在上小學,家庭無其他經濟收入來源,一家人生活艱辛。 得知潘中應的狀況后,對口幫扶責任人制定了具體的幫扶措施:技術上,通過培訓讓他掌握了理發的手藝,幫助他在集鎮開了一家理發店;產業上,村里成立了新汾合作社,中央扶貧資金補助了3000元讓他成為了新汾合作社持股之一,合作社通過種植優質稻、養稻田魚,每年他都能獲得2000元的分紅收益;此外,鄉政府還聘用他為通訊員,這樣一個月又有1200多元的收入。 潘忠應的脫貧之路是泰寧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泰寧縣建立黨員干部與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制度,形成幫扶網格,幫助貧困戶制定精準的脫貧計劃。同時,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力量,通過引導貧困戶發展生產、介紹務工、拓展鄉村旅游產業等致富渠道,共同破解增收難題。 泰寧是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豐富。對此,該縣結合旅游優勢資源,因地制宜推動貧困戶參與鄉村旅游產業,切實增強貧困人口的自主發展、自我造血能力,長效性地推進精準扶貧。 今年泰寧縣舉辦第二屆“大源儺”元宵節,吸引了眾多游客到新橋鄉體驗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在新橋鄉嶺下村的紅軍食堂,游客們聽著紅軍的故事,吃著村民們精心烹制的稻花魚宴大呼過癮,而稻花魚、烤魚干等特色農產品也讓游客滿載而歸。 嶺下村的變化被村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人來了,財氣也就跟著來了。”看到村里游人一批接著一批,貧困戶鄧蘭青也開始尋思著做一些旅游相關的產業,讓自己的日子更上一層樓。 呵護扶貧“蛋糕” “眼下,貧困戶的比對標準有哪些?我們村里有哪些扶貧項目,貧困戶享受的補助政策有哪些?投入資金有多少?” “以前都是聽村干部說村里的情況,現在我們一看就清楚”…… 4月16日,在泰寧縣新橋鄉坑坪村村部門口,村民們正圍著村務公開欄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自己關心的事情,全給弄了個明白。 為把扶貧蛋糕做大,護好,針對有效解決扶貧領域“最后一公里”的監督難題,泰寧縣結合“兩學一做”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工作,進一步規范要求全縣所有行政村對涉及財務收支、扶貧救濟、工程建設和政策法規等內容都須及時在村務公開欄公開,不隱瞞、不疏漏,讓村務公開欄成為宣傳政策、公開財務和了解村務的宣傳平臺。 此外,凡是涉及扶貧資金發放、扶貧項目建設的該縣一律要求通過村民理財小組或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審核。 坑坪村通過“民主理財日”,規定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下午,村兩委干部和理財小組成員及出納員一起到村部集中辦公,共同審核當月村財支出情況。尤其是對扶貧資金、項目分配這個群眾歷來關注和敏感的問題,充分發揮村民理財小組的監督作用,讓所有的支出都經過了層層的審核把關,也有效防止了出現亂報、多報、重報等現象,深受村民的歡迎和好評。 同時,縣有關部門不定期對公開情況逐一督促檢查,有力地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管理權,為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從源頭上遏制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