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一家書店的逆襲秘笈
2018-05-18 10:08:40樂小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免費開放的書吧吸引了很多小讀者。 羅金鳳在整理書柜。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樂小麗 文/圖 受網絡沖擊,近年來實體書店生存艱難,紛紛倒閉。然而,沙縣有一家書店卻逆勢發展,從十幾平方米的小書店到一百多平方米的書城,再到現在四百平方米的文化傳播公司。它是怎么做到的? 調整策略,度過行業“嚴冬” 4月28日,記者來到位于沙縣文化街的智博書城。書城環境清雅舒適,高大整齊的書架上,各類圖書琳瑯滿目。不時有顧客進出,卻始終保持著安靜的氛圍,有的徘徊在書架前慢慢選書,有的坐在北側的書吧里認真閱讀。 書城負責人羅金鳳今年43歲,曾在廈門打工。2000年,她回沙縣創業,恰好政府廣場旁有個店面出租。考慮到廣場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她和愛人一商量,把店面租了下來。 做什么生意呢?店面毗鄰新華書店,加上夫妻倆都喜歡看書,“那就開個書店吧!”秉著最樸素的想法,夫妻倆在這個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里開始了與書為伴的日子。 過去,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來源主要靠書籍,借閱和購書的人多,書店開了一家又一家。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漸漸地很少人看書了,很多書店因此停業。 “2013年左右,是沙縣實體書店的‘嚴冬’,僅廣場附近,至少七八家書店倒閉。”羅金鳳說。 羅金鳳及時調整策略,以薄利多銷的原則將書籍打折出售,同時調整書籍類別,以銷量較好的教輔材料和暢銷書為主打。2012年,當別的書店岌岌可危甚至關門倒閉時,她在沙縣夏商百貨地下商城租了100多平方米的場地,把智博書店升級為智博書城,豐富了圖書的種類,成為沙縣圖書零售的佼佼者。 這兩年,全民閱讀深入人心,曾經受網絡沖擊的實體書店有了復蘇的跡象。羅金鳳敏銳地察覺到市場的變化,決定做沙縣第一家高端書城。 意識升級,變銷售為服務 去年,羅金鳳在沙縣文化街租下400平方米場地,投資200萬元對書城進行全面升級。從過去單一的圖書售賣,轉為集文創、餐飲為一體的復合經營模式。 羅金鳳說:“實體書店受網絡書店沖擊嚴重,且租金上漲,書籍成本增加,只銷售圖書,必死無疑!”多元化經營是大勢所趨,升級后的智博書城經營五大系列產品,以圖書為主打,兼售辦公用品、電教產品、體育用品,開辦休閑咖啡吧。 羅金鳳認為,單純硬件升級還不夠,經營理念升級才重要。 她說:“實體書店如果還像過去一樣以賣書為目的,是競爭不過網絡書店的。我們的優勢是與讀者面對面接觸。所以,要強化服務意識,打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她舉了個例子,顧客想喝咖啡,可以在家里泡,或者網購。但顧客喜歡到咖啡廳喝咖啡,因為可以享受環境和服務,這是目前網購無法做到的。 “讓書城不僅僅是書城,還是一個分享交流的場所。”為了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書城內的咖啡吧免費提供給閱讀愛好者。讀者不一定要在書城消費,還可以帶上自己的書到書城閱讀。 學生是閱讀的主要群體,智博書城聯合《快樂語文》雜志社到沙縣實驗小學、城三小學、星語幼兒園等7所小學和2所幼兒園舉辦公益性閱讀和寫作指導講座,邀請孩子們到書城免費舉辦讀書沙龍,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縣圖書館也在文化街,因為較早下班,有的讀者無法及時還書。書城義務承擔起后勤工作,凡是到圖書館借閱的圖書,可以到智博書城歸還。書城做好登記,次日交付縣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了便利。 良好的環境和服務意識,吸引越來越多的讀書愛好者到智博書城交流、閱讀,解決了實體書店“流量不足”的問題。目前,書城經營圖書超過50萬冊,員工由原來的4人增加到12人。 堅持公益,讓更多孩子愛上閱讀 與書結緣多年,羅金鳳說:“書籍讓我收獲很多,我辦這個書城不僅僅為了賺錢,還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愛上閱讀。” 每當遇到愛書之人,她都有惺惺相惜之感。她記得,還在夏商百貨開書城時,有一天,一個女孩來買書。小女孩打扮樸實,一雙眼睛卻很清亮,很認真地在書架上找書,最后選了一本楊紅櫻寫的暢銷書。 到柜臺買單時,她從口袋里翻出一大堆的毛票,都是一角、五角的零錢,皺巴巴的,有的已經發霉了。她小心翼翼地一張一張整平,數好,遞給羅金鳳。 出于好奇,羅金鳳跟她聊了一會。原來,小女孩是鄭湖人,家庭困難,有個城里的學生與她進行結對幫扶。聽說結對同學的生日快到了,她決定用自己積攢許久的零花錢買一份禮物送給對方。“書是最好的禮物,我們都喜歡楊紅櫻的書。”女孩說,她特意跑到縣城書店來選購。 羅金鳳很感動,不僅給她打了很低的折扣,還送給她一支筆作為鼓勵。 “書籍是最平等的,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無論貧窮還是富裕,只要喜歡書,就有共同語言。”多年來,羅金鳳堅持公益捐書活動,共捐贈圖書4.2萬冊,總價值28萬多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