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養老的大田實踐
2018-06-14 10:36:01林宇熙 鄭宗棲?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醫養服務中心醫護人員陪老人聊天。 為特困老人發放設有一鍵“SOS” 呼叫功能的手機。 東南網6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 通訊員 鄭宗棲 文/圖)“空間大、通透,住得很舒適,心情也爽快。”大田縣總醫院南區(原中醫院)內的醫養服務中心,87歲的蘇阿姨十分開心,她說,去年中心剛開業,就住了進來。“我腰有點毛病,在這里做針灸、推拿,腰好多了。”盤活醫院空間開設養老院,醫養結合給老年人帶來高質量的養老體驗與服務。去年9月,隨著大田縣醫養服務中心建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在大田逐漸形成。 低端有保障打造養老服務“110”模式 一部“老人機”,一鍵“SOS”呼叫,政府、村(居)、志愿者、商家多方聯動,最短時間解決老人需求。這是大田縣借力數字化打造的山區養老服務“110”模式,于去年入選國家發改委等部委遴選出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 “家里米吃完了,可以幫我訂一袋大米嗎?”重度殘疾老人華甘蓮按下手機的SOS鍵。 大田縣民政局二樓的澤惠養老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一接到電話,信息平臺就自動定位位置,并調度附近簽約服務商,10分鐘后,大米送到老人家里。 該中心成立于2016年底,是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民辦非企業組織,具備緊急救援、呼叫中心、信息檔案管理、健康管理、加盟商管理、養老服務人員(含養老志愿者)管理、在線支付結算、服務監督評價反饋、手機APP等功能,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生活配送、應急求助等服務。 快速聯動的背后,是資源的整合。“農村老人人口基數大,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給養老服務工作帶來難度。”大田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因此,縣里整合縣、鄉、村三級養老資源,與千余家醫療、家政、餐館、商場等服務機構簽訂協議,以信息平臺為載體,服務范圍覆蓋全縣8個居委會與266個村。 2017年,中心開展線上服務57974人次、線下服務11348人次。 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硬件是基礎。目前,大田已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8個、鄉鎮居家養老服務站7個,建成或在建農村幸福院56個。 政府購買服務,兜底有保障。大田縣對經評估符合年滿65周歲以上的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重度殘疾人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等,由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或機構養老服務。如為符合條件的老人免費發放有SOS一鍵呼叫功能的“老人機”,提供每人每月50元服務費,超出費用由個人支付;全縣100多名特困供養人員免費入住養老機構。 中端有市場公建民營提供專業化服務 “每天下棋、打牌、聊天,還有專業護理員照顧,沒想到養老院有這么好。”在閩中康養服務中心,陳宗欽老人說。 閩中康養服務中心位于均溪鎮,占地面積1894平方米,建設面積10966平方米,設有中央廚房、老年人活動室、醫療康復站、小影院、圖書閱覽室等,是一所集養老、康復、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 “受傳統觀念、軟硬件等因素影響,養老機構存在床位空置率較高問題;同時,民營機構也面臨場所難求、租金昂貴等困難。”大田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引入社會力量,實行公建民營,即政府負責硬件設施建設,由專業養老服務公司運營,有助于破解這些痛點。 去年,大田引進福建夕陽紅養老有限公司,負責運營閩中康養服務中心,推動機構養老專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發展,大大提升了吸引力,已入住老人100多人。根據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該中心收取相應的費用,一般在1000多元。 “通過公建民營,逐步形成政府統一管理、專業團隊運營、職權明晰、優勢互補的養老服務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社會效果,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田縣民政局局長黃桂珍說。 據悉,目前均溪、華興、石牌、廣平等4個鎮敬老院已實行社會化運營,入住率均大幅提升,其服務也受到當地老人好評。今年大田將全面推進鄉鎮敬老院公建民營,力爭實現床位使用率不低于50%。 高端有選擇醫養結合的高質量體驗 近日,在大田縣醫養服務中心,值班醫生巡房時發現,曾有過腦出血經歷的羅老太太突然全身冒冷汗,血壓也測不到,這很可能是二次出血! 緊急關頭,醫護人員一邊聯系老人家屬,一邊將老人送到樓下做CT檢查、輸液,并聯系總醫院120急救,不到1個小時,老人就轉入總醫院ICU。 能及時發現病情、接受治療,樓上養老、樓下看病,這得益于醫養服務中心的醫養結合模式。 大田縣醫養服務中心是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中心位于縣總醫院南區(原中醫院)新院區的空余樓層,一期總投資700萬元,于2017年9月試運行。 “由于這一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考慮到承載能力,我們先開放20多個床位,目前都住滿了。”醫養服務中心主任林承宗說,中心工作由針灸康復科的醫生與護士承擔,聘請了8名護理員,為老人提供康復醫療、護理、中醫藥保健、疾病預防等健康養老服務。 “大多數老人都有慢性病,他們往往不重視。”林承宗說,探索醫養結合模式正是為了給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的綜合診治和長期專業護養。當然,在突發狀況下,也能得到及時救治。目前,收費標準較難制定,只能根據老年人的自理程度收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