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農村創客來了
2018-06-14 10:46:52阮錫桂 劉國軍 方煒杭?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里心鎮花排村果農采摘早熟“翠冠”梨。 綠田公司工人們在挑選速凍鮮蓮。 蓮農采收蓮子。 東南網6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阮錫桂 劉國軍 方煒杭 通訊員 陳曉星 文/圖)近日,農業農村部向社會推介100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建寧縣榜上有名。 建寧是山區小縣,也是農業大縣。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缺少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要素投入,以蓮子、種子、梨子、桃子、無患子等“五子”為主的傳統特色產業長期處于“大而不強”的局面。 近年來,建寧以做大做強“五子”產業為主線,以基地建設、園區創建、典型示范、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為引領,探索出一條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生態綠色、特色引領的農村創業創新之路。 初夏時節,一股農村創業創新熱潮在建寧各行各業涌動,發展出各種業態。黃勤建正在率領他的農機大軍跨省作業;因兩名大學生創意而研發,填補市場空白的蓮子蛋白粉即將上市;從城市返鄉創辦民宿的聶清華新建了6棟木屋民宿已經完工,準備開門迎客…… 這些被稱為“農村創客”的新農民們正用行動在當下的鄉村書寫新篇。 新主體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6月初,走近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的稻田,生機勃發的禾苗,一行高一行低,有序交替。 “一行是父本,一行是母本,雜交水稻制種特有的現象。”楓元村黨支部書記劉炳煌說,今年縣里出臺了《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村企合作整村推進工作實施方案》,村集體代表全村制種農戶與種子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技術由企業搞定,種植則由閩贛省際農機植保服務中心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 “以前制種一年到頭在田里忙,現在只需看看水,下下肥,大家都說,現在種田很痛快。”接過話茬的正是閩贛省際農機植保服務中心負責人黃勤建,43歲的他已是一支擁有機耕機、插秧機、植保飛機、收割機、烘干機、田園搬運機等各類機械960余臺(套)的農機大軍的“領頭雁”。去年作業面積達20萬畝,相當于全縣28萬畝耕地的三分之二。他們還把業務拓展至江西省和省內周邊縣市。 在建寧縣副縣長沙陳龍看來,以這支農機大軍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不但改變了延續多年的耕作方式,把制種農民從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對整個制種產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建寧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制種產業覆蓋全縣9個鄉鎮,面積14萬畝,年產雜交水稻良種3100萬公斤。全國每十粒水稻種子有一粒來自建寧。制種平均畝產值3000元,比種糧高出不少,因此農民大都把地留著自己種,不愿意流轉。全縣2.95萬戶農戶,有2.35萬戶從事制種,戶均面積不足7畝。小而散的經營主體面臨著勞動力老化,產品質量欠佳,抗風險能力不足,缺乏議價能力等一系列問題。 建寧把培育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的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 黃勤建正是這樣的人選,2013年底,他買來了當地第一臺烘干機,在解決自家的曬糧難題之余,嘗試為其他農戶提供烘干服務。此后,他的農機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豐富,還成立了勤建農機專業合作社。2015年,在農業部門的促成下,建寧縣以勤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龍頭,把全縣較強的6家農機合作社和6家農業植保合作社整合,成立閩贛省際農機植保服務中心。 “機械化作業每畝成本可以降低近600元,購買服務種田大家都覺得值。”黃勤建說,建寧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1.2%,機械化水平居于全省領先地位。 不僅是黃勤建,越來越多創客進入農業領域尋找機會,并迅速成長。目前,建寧共有各類新興職業農民1200人,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17家,家庭農場227家,輻射帶動轉移就業2.8萬人,其中5000多人進入電商領域從事農產品銷售。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