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客坊鄉客坊村:修好一座橋,攢下一套經驗
2018-07-14 09:38:13方煒杭?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7月14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方煒杭 日前,在建寧縣客坊鄉客坊村都溪河畔,河道整治工程正在抓緊施工。 “整治工程投資2200多萬元,是村里的大項目。”曾當過30多年村干部的劉善福已退休多年,但他對村里的事業依然關注,每天都要到工地看看。 去年以來,客坊村各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第三期“美麗鄉村”建設、2016年“5·8”洪災修復項目、鄭家排至柴根嶺道路硬化等項目均順利完工。今年,村里的污水處理廠,客坊到中畬、里源公路拓寬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均已完成,即將動工。 這些項目之所以能順利推進,與都溪河上一座廊橋建成帶來的寶貴經驗有關。 廊橋經驗 都溪河自南向北穿過客坊村,河上共有大小橋梁12座,其中地處水尾的一座紅色廊橋最為壯觀。 “廊橋能遮風擋雨,又能休閑納涼。修一座廊橋是村民們的夙愿,然而,苦于資金短缺一直未能建成。”劉善福說。 得益于近年來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客坊村變得整潔美麗。“生活水平提高了,廊橋建設又被提上日程。”劉善福說,村里專門請建筑公司做預算,預計總造價120萬元,而村集體只能擠出15萬元。村兩委會商議后,提出以自籌為主,村集體收入為輔的方案。但是,這么大的資金量,群眾愿不愿意,放不放心,村兩委心里都沒底。 有人提議,在“四議兩公開”(是指村黨組織領導下對村級事務進行民主決策的一套基本工作程序。“四議”是指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是指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的基礎上,增加意見詢議環節,組織老黨員、村民代表入戶,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85%的村民同意并表示愿意共同出資建橋,條件是“有專人監督,保質保量,并公開資金使用情況”。 完成前期詢議后,村兩委成立建橋理事會,下設質量監督、財務、材料等小組,請來劉善福、劉伍女、劉斯進等威望較高的老支書擔任組長,全程參與。 以“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請來施工隊,廊橋動工。在建橋過程中,理事會決定把“兩公開”變成全程公開,及時通報材料采購、工程進展、財務等情況。 購買材料是最大支出項,共43萬余元。材料組長劉斯進說:“我們采取先走訪、后招標的方法,在掌握行情后,請有意向的材料商參與公開招投標。現場競價,價低者得。僅鋼筋、水泥兩項就省下3萬多元。” 公開換來了村民的信任。“最后費用總計77.6萬元,募集資金結余12.1萬元。留下3萬元作廊橋維護資金,部分還投入到村里一座被洪災沖毀的橋修復上。”劉斯進說。 “533”工作法 事前詢議、事中公開以及理事會的全程參與和監督,是客坊村在建設廊橋過程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廊橋經驗很快應用于新的項目。 2017年村里環境整治工程,在事前公開時,有群眾反映預算單價太高。三個監督小組和村兩委干部討論,建議把預算單價降低15%進行招投標。結果,村民同意了,而擬參加投標的工程隊認為沒利潤都不來參加。事后,三個監督小組通過再詢議,摸清群眾、工程隊的意向,提出預算單價降低10%,招標成功了。 “也不是都省錢,也有多花錢的。”劉斯進告訴記者,2017年,村里準備建設鄭家排至柴根嶺道路硬化項目,8份月在事中公開時,柴根嶺小組的村民反映路太窄村務民主監督員們去現場查看后,認為太窄了容易出事故,于是建議路面從3.5米拓寬至4.5米。最后,追加建設資金30萬元,全部由村里自籌。 “廊橋建設中的事前詢議環節,起到了解民情、尊重民意的作用;增加事中公開環節,則把工程進展全方位地向村民公開,是對‘四議兩公開’的補充;成立理事會,對工程質量、財務和材料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鄉紀委書記孔補華認為。 在此基礎上,客坊鄉總結形成了“533”工作法,即“五議三公開三監督”。“五議”指村黨支部提議、村務民主監督員詢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決議;“三公開”指事前、事中、事后公開;“三監督”指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村務民主監督員監督、村紀檢小組監督。今年1月,建寧縣召開推廣客坊鄉客坊村村務民主監督經驗做法現場會,并將其寫入《建寧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