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宏志:用筆墨與時間對話
2018-08-01 10:08:11劉莉婷?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傅宏志書法篆刻作品展作品《金剛經》全景。 傅宏志 ●三明日報記者 劉莉婷 實習生 陳玉潔 劉夢茹 文/圖 起落峻利的行筆,靈動飄逸的收筆,用墨,濃則漲成塊面,枯則呈為飛白,反差雖大,然層次井然,徜徉三明書法家傅宏志“數峰無語”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可感悟其“會當凌絕頂”至“萬里悲秋常作客”的心路,還可領略周金漢隸、魏晉風骨,依著太史公的路子聆聽古人對話。 在傅宏志的書法篆刻求索路上,他只琢磨一件事:堅守初心,把字寫好。 40余年來,他沿著古人的足跡,穿過歷史的長廊,感受深厚的書法篆刻文化內涵,體悟書體的變遷,他用筆墨與古人對話,用作品記錄時間。 “我只愿敬畏誠勤,日日拂拭,念念不忘。”傅宏志嘆然道。 結緣書法 7月25日,走進傅宏志工作室,墨香、書香撲面而來,密密麻麻的練字書稿貼滿墻壁,有著些許年代的泛黃史書碼放在書桌一隅,翻看那些卷皺的書頁,不時能看到,傅宏志用端正的楷書標注著每一個時間段讀書的心得。 “唐人之書、結構嚴謹,無針線之縫。晉書有自然之趣,亦有隨心之意。然欲習晉必先習唐,方為捷徑。”這便是1985年,年僅17歲的他總結的書法研習技巧。 “40多年前于閩南鄉間濡墨臨池的往事仿佛就在昨日,也曾石亭山上摩娑古跡、燕江水邊夜讀《廣藝舟雙輯》,得緣仰望甲骨司母戊鼎真身、睹晉唐宋元明大家真跡。”回想起過去研讀書法的歷程,傅宏志歷歷在目。 他真正與書法結緣,還得追溯到更早以前。1975年,剛上南安豐州桃源小學的傅宏志,就被學校開設的書法課深深吸引。“我不夠聰明,不會做其他事,沒有人愿意找我出去做生意賺錢,加之學業偏科嚴重,只好一直寫字。”傅宏志打趣道。 然而,傅宏志的自學書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沒有好的老師,也沒有好的書法字帖,他只能從豐州鎮上騎車到泉州中山路去“淘書”。后來,到了永安,讀書之余,他仍不忘寫字。高中畢業后,傅宏志開始系統閱讀書法史,按照書法史的脈絡郵購書法字帖,書法篆刻的玄妙、晉唐宋元明大家的真跡、篆隸行楷草書字體的變化多端,開始進入他的世界。 1992年,傅宏志行書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首屆楹聯書法展”,1993年,隸書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二屆書壇新人展”,自此,他具備了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條件,算是出道了。10年后,傅宏志正式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修身明智 “曲徑霧初開,巖懸臥翠臺。倚欄常自嘯,山勢欲飛來。”在傅宏志“數峰無語”書法纂刻作品展上,一幅行筆勁捷肯定,筆走龍蛇的草書,記錄下了當時傅宏志來到素有“秀起東南第一巔”的金鐃山,穿過時空隧道,倚靠在凌空棧道護欄上,聆聽耳畔山風,欣賞起伏山巒時所感悟的風景。 此次在市書畫院展出的作品,囊括了傅宏志10余年來90余件五體書法篆刻作品。從端莊清秀的楷書,到沉著舒緩的行書、古樸綿勁的篆書、方勁大度的隸書,再到雄健灑脫的草書、工細和大寫意兼備的篆刻,每一幅作品都無聲地訴說著傅宏志40余年的書法篆刻歷程。 “這次展覽的作品,提供了書法史上的各種可能,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真實記錄了我所留下的時光,也是來三明20年繼續研習書法篆刻、體味三明山水的過程。”傅宏志感慨道。 “我對自己書法的要求就是多練、多看、多寫,并努力寫好。寫字是最艱苦的藝術,學習書法,非有勤學苦練方能成一體風格。”簡單古樸的話語,是傅宏志長時間的書法付出。 在傅宏志看來,要寫好楷書,至少得寫5萬字。不僅僅是楷書,傅宏志在每一個階段練習一種字體時,經常每天都要花費至少7個小時以上,反復臨摹,讓手部肌肉形成記憶。 當然,要寫好書法,光靠臨摹遠遠不夠,還必須豐富自身的書法內涵,提升文化素養。為此,他一直沒有間斷學習古代文史。 有個階段,他偏好杜甫的詩,用最“笨拙”的機械背誦法,按《杜詩詳注》一天背一首,一詩背十遍,第二天再復習十遍,再新背一首,如此遞進。后來,尤愛讀史。從司馬遷到梁啟超,再到王國維、陳寅恪,從春秋到魏晉、唐宋,再到近代史,傅宏志總能細細道來他對每一段歷史、每一個人物的自我理解。 “看書不僅能了解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認識書法的發展歷程,還能了解當時各朝各代詩人、書法家所處的生活環境,創作的歷史背景,盡量復原他們當時的內心。”傅宏志解釋道。 汲古求新 傅宏志在練習柳體、魏碑之后,花在研習隸書的時間上最多,又臨摩小篆、甲骨、大篆和“二王”行草書,字體風格轉換成了需要動腦子的事。 “不要自我設限,不要把50歲看作是書法生涯的結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他更多地開始理性思考,從多個角度歸納總結,把握其間相同和不同。在他的工作室墻上,光一個“得”字,他便整理了40余種,經常揣摩。在傅宏志臨摹的一件3米多《臨西周鐘鼎六器》的作品中,他便運用了小楷和篆書兩種寫法,沖突與反差體現了他深厚的書法功底,“這件前后花了30多個小時,六個銘文風格各異,寫在一起整體要協調,雖說是臨摹,實際是再創作,清代的金文大家經常這么做。”用傅宏志的話說,他既要“大江東去也能唱,小橋流水也可以寫”。在他的“自序”中寫到:“譬如游歷,總該名山大川南北風光領略了,再歷數其間的優勝短長方有分寸”。 在談及我市書法現狀時,傅宏志道來,近年來三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學習書法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書法研習隊伍不斷壯大。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現階段書法界的浮躁名利之風,他期待三明書法界能“百花齊放”,在創作質量上“更上一層樓”。為此,他建議學習書法,首先要有精神層面的覺醒,要牢記初心,不重名利,拿好手中的這桿筆;其次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少走彎路,多讀書,多練習;再次要懂得不恥下問,定下更高目標,勇于突破自己。 “書法是有技巧、有學問的藝術,是從古人手中傳承下來溫文爾雅的生活方式,細數古代書法的高峰,我們無言以對。”這也正是傅宏志此次辦展的初衷。古人的成就越斐然越璀璨,現代人就越容易產生“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欽佩,就更需要靜心去修煉。 知天命之年,傅宏志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思路,本著“見賢思齊”的初心,逐漸“收縮陣地”,或許尋覓古人可能少涉獵的“縫隙”……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