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國有林場建場60周年側記
2018-08-09 11:02:53吳火招?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科研人員正在精心制作科研項目。 綠了荒山,美了村莊 ——清流國有林場建場60周年側記 櫛風沐雨六十載,前仆后繼繪青山! 清流國有林場始建于1958年,風雨兼程一甲子,一代又一代林場職工在洋坑、南山、官坊等地,向荒山進軍,向禿嶺要綠,他們用寂寞、淚水燦爛山花,用熱血、汗水絢爛青春,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已是郁郁蔥蔥。 截至目前,林場已完成場外造林1.54萬畝,經營面積由原來的5.68萬畝擴大至現在的9.26萬畝,用材林面積由原來的1.96萬畝增加至現在的4.70萬畝,森林蓄積量71.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3.82%。 回首往昔,迷茫困惑 清流國有林場,原名大豐山林場,是在一天等于20年、快馬加鞭齊躍進的年代成立的,當地設想是要辦一個綜合性的多種經營生產基地,而省林業廳批準為辦一個國營林場,因此上下設想不一,目的不一,以后的做法也就不一。 在建場初期,其經營范圍、山權、林權等至關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營林場的辦場方針,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 “這個場在1960年8月被縣委撤銷,變為南山鐵廠的副食品基地,副場長陳保權同志成了爐前工。”現國有林場余孟楊說道。 當時的各種經費完全依賴國家,林場收入微乎其微,農副業生產年年虧損,因此窮困潦倒。 因為場窮,人心不安,人心思變,領導班子也兩三年就換。“當時的人都不愿意來大豐山,聽到大豐山林場都覺得可怕。”余孟楊說。 以林為主,擴大種植 大豐山林場的轉機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遵照“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這一決策,林場開始大面積營造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設,認真執行造林6項技術措施,營造效益逐年提高。 自1980年至1988年的造林總面積約1.013萬畝,占歷年造林保存總面積的47.7%,而且杉木林占69.5%,也就是說9年的造林量相當于過去20年的量。 1981年償還了歷年的內外債務,消除財務赤字,1980年至1987年,累計實現純收入121.42萬元,上繳國家稅金45.61萬元,實現林價24.24萬元,育林基金15萬元,提留更改資金,道路費19.48萬元,合計225.75萬元,相當于國家給本場投資的1.36倍。 而在近10多年來,林場對現有林地資源又根據不同特征分門別類、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科學經營措施和改造采伐利用,不但緩解了林場資源和經濟壓力,增加了林場和職工的經濟收入,更為林場今后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林地資源保障。 “在進行造林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提高闊葉樹造林比重、林下套種鄉土珍貴樹種、推行多樹種針闊混交林以及人工促進闊葉林培育等營林措施。”國有林場場長余孟楊說,這也改變了杉松“兩棵樹”當家的局面,拓展了樹種組成,改善了樹種結構,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有效提高林分生態功能,提升了森林生態效益,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充分發揮了國有林場生態建設主力軍的作用。 經調查,杉木10年生的造林小班,林木長勢良好,平均胸徑達10.6厘米,平均樹高達8.5米,每畝蓄積達5.3立方米。 實施的場外造林是清流國有林場持續深化林改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國有林場發揮技術、資金、人才的優勢,在培育森林資源、優化林分結構,促進當地林農致富、帶動當地森林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的有力創新。 場外造林工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增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當地村民收入的同時,也提升了林農林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實踐經驗。 靈地鎮青甲村林農童光輝的山場原本半荒著,一直效益不好,在參加了國有林場的場外造林后,學到了造林、哺育和管護技術后,按照林場森林培育模式,在自己的林地上種植杉樹、松樹和木荷,長勢良好,成為當地造林的示范戶。 “現在自己山場的林木還是中幼林,我更多的是去幫別人造林和哺育,一年下來收入有近10萬元。”童光輝說。 改善條件,提升效率 清流國有林場經營區地處偏遠山區,場部人員到山場作業一般要很早進山,有時還要工作好幾天,這就需要在基層保護站住宿,但是基層保護站原先的住宿條件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有的甚至是租用民房來充當辦公樓和住宿樓,條件差,配套設施不齊全,有時連供水供電都無法正常。 如何留住員工,并提高工作效率?國有林場建立“三同”基地解決這一問題。 “三同”基地設立在林場經營區的中心鄉鎮田源鄉,面積780平方米,有20多間宿舍,并配有食堂、衛生間等生活設施,實現干部職工在保護站有一間房,實現場部與保護站的干部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 基地建成后,解決了下鄉施工、防火、防汛、科研和作業設計外業調查等工作的食宿,加強了一線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現在工作氛圍非常好,大家同吃同住,經常可以通過聊天解決一些工作上的問題,有些在電話里講不清的問題,在這里輕松的氛圍中一提出來就能很快得到解決。”田源保護站站長李玉琪說。 隨著工作效率的提升,清流國有林場的林木質量越來越高,桂溪省級森林公園、大豐山森林人家、洋坑綠化苗木基地等的陸續開發建設,不僅為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場所,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可持續發展動力。 樹木樹人,科研項目多 林場建設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近年來,為了提高林場專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年輕職工的綜合水平,林場建立了黨支部“樹木樹人”師徒傳承工作領導小組,以書記為組長,支部委員為成員,同時,設立一個高級工程師為師傅,帶兩個初級或者中級徒弟,以增進林場的傳幫帶效果。 “林場在職黨員11人,全部大學及以上學歷,黨員中高級工程師8人,工程師2人,涉及林學、經濟林、采運、農業推廣、森林工程、風景園林等專業。”余孟楊說,在傳幫帶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結合林場生產,開展了多個科研項目。 由場長余孟楊為師父,帶的兩個徒弟,做了福建省地方標準《南酸棗栽培技術規程》項目,于2016年7月通過省質監局專家的評審。 另外,為提升鄉土珍貴樹種“米櫧林采種基地”項目管理和研究工作水平,將翁坊管護站1000多畝米櫧林列入林木種苗項目;《南方丘陵水杉人工林高效經營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項目已于2017年9月完成評審工作,目前正在向國家申報科技成果登記;《油杉種質資源收集與栽培技術研究》,被列入2017年三明市林業局林業科學研究項目,已爭取科研經費5萬元。 “目前,油杉種質資源收集與栽培技術研究,我們建立了一個基因庫,收集了全省95個優良單株,等成果出來,就會選一個最優的在全縣推廣種植,以提高清流縣的林木質量。”余孟楊說。 流年無聲,歲月有痕。60年,對清流國有林場而言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個新起點。未來,他們將滿載著綠色流韻,滿載著美麗夢想,不忘初心,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砥礪前行。 艱辛的付出,有了可喜的收獲。2015年4月,清流國有林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首批場外造林示范林場,是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林場。 (三明日報清流記者站 吳火招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