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針織:與改革一起成長
2018-08-14 10:23:11顏全飚?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 大田記者站顏全飚 25年來,800多名企業職工,砥礪奮進,緊跟著改革開放步伐,完成了一次次技術革命,出口量年年增加,產品100%出口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成就了年產量200多萬件毛衣成品,出口創匯達1200萬美元以上,企業獲評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省工人先鋒號等先進榮譽。 在山區小縣,一個企業如何永續長期健康發展?8月11日,大田縣南湖針織時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履興告訴記者,公司始終秉承著“堅守實業,做強做優”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改革開放共舞,與員工同在,交出了一份自己的新時代完美答卷。 不忘初心,擦亮企業靚麗名片 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山區扶貧解困的很好途徑之一,要加快實施第二期后整生產線項目建設,為縣里的出口創匯作出貢獻。2000年8月,習總書記在福建省任職省長期間視察大田縣南湖針織時裝有限公司時,給予企業重托鼓勵。 南湖針織公司老職工、現已是行政人員的陳淑珍回憶,18年前,中專畢業、未知世事的她剛進廠,見到習總書記進車間時溫和可親的笑臉,歷歷在目。如今陳淑珍兒子上了初中,全家3口在城里生活,日子和和美美,她愛人在一所中學任教,多年來,她一邊上班,一邊照顧著家庭,她感謝公司給了自己一份穩定的工作。 公司顧問劉梓生告訴記者,企業于1993年落戶大田,高峰期有1400多人,60%的員工在此工作10年以上,最高月工資可達7000多元,人均年收入大約3.5萬元左右,公司與全體職工奮力拼搏、見證成長,為當地提供長期就業崗位,為促進縣域繁榮作出了貢獻。 徐履興從香港過來負責南湖針織時裝有限公司6年了,面對世界經貿變化,頂住了周邊數家來料加工生產型企業倒閉的壓力。他說,就這企業地價拍買,可以獲得巨大利潤,但公司不言放棄,在香港南益集團堅強后盾支撐下,帶領800多位員工,逆勢作為,發展生產,年產毛衣成品從96萬件到200萬件的突破,讓“南湖針織”成就縣里的一張靚麗名片。 技術革命,成就山區出口創匯大戶 辦廠初期,企業租用供銷社倉庫,到1998年才將第一期正式廠房建成。參與企業籌建的劉梓生感慨頗深。早前,因電機針種結構不合理,生產環節出現諸多矛盾。淡季時,得向兄弟廠和社會協作廠求援拿粗針貨源加工;到了旺季,為了及時交貨,只能外發加工。 如何突破瓶頸?進行一次次技術革新,淘汰落后產能,從手工加工到機械生產,近5年來,投入技改資金6000多萬元,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智能橫機近400臺,擴大廠房規模,做到了12臺設備同時生產只需要1個工人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質量出品牌。從半成品來料加工轉型為全成品出口,從生產一般產品,發展到經授權加工國際標準品牌,企業擁有非常穩定的訂單。徐履興認為,南湖針織的成功,因為企業堅持重在發展,有南益集團實力雄厚的“娘家”,質量受信任,產品生命力強大,不斷拓展了國際市場。 出口創匯從0到1200萬美元,交稅從幾十萬元到700多萬元,南湖針織成為香港南益集團在閩中最大的出口生產基地。 黨建引領,做職工貼心娘家人 “職工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翁,我們要成為職工貼心的娘家人。”劉梓生說。 南湖針織時裝有限公司大多數為“媽媽員工”,近年來,南湖針織公司實行“媽媽班組”彈性工作制做法,為舉家到廠里務工的“媽媽員工”提供了職工公寓,設立了“媽媽小屋”,方便哺乳期的女工照顧孩子,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耽誤。建立兒童城堡,讓放學的孩子們有地方學習、玩耍,解決媽媽們后顧之憂。 該公司在18年前,成立了團委、黨支部、工會,現有黨員11人,團員35人,工會會員706人。他們建設的廠區環境優美,職工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有職工書屋、健身場所、康樂室、籃球場、乒乓球室。 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公司董事會成員先后捐建湯泉、文江、朱坂共8所希望小學。近3年來,公司通過縣工會、發動職工募捐等渠道,共幫扶特困戶38人次,發放幫扶慰問金8.6萬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