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梅堂里月餅香
2018-09-19 12:11:51詹鐵笛 曾鳳清?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詹鐵笛 曾鳳清 文/圖 三元區莘口鎮,別稱“雙溪”,古來就已商賈云集,鎮上古居老宅眾多。 穿過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祥云橋,進入鎮中心,隨口一問鎮里人“做餅的老王在哪里”,對方抬手一指,巷子一頭的占梅堂里就是。 占梅堂,王家祖宅。王占秋夫妻倆目前居住于此,趕上圩天、節慶,做餅忙不過來的時候,兒子王祖亮也會和愛人從城關趕來,住在老宅里。 這不,中秋節就要到了,從半月前起,占梅堂里,每天早上3點多就亮起了燈,老王家忙碌的制餅時光又開始了…… 1 三代傳承 王家的老祖屋占梅堂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先后七代人生活在此。高門大宅,雕梁畫棟,看得出祖上的風光。 邁過高高的門檻,像穿過一扇時光的大門,門外透著的是盎然古意,而映入眼簾的天井里,是一副煙火熏撩的生活氣象——忙碌而有味——炒香磨細的芝麻、花生,裹在豬油和著的面皮里,經過炭火的焙烤,藏不住的香氣四下里散去。 63歲的王占秋是餅坊現在的主人,也是老王家第二代制餅人。解放前,王占秋的父親王六妹為了生計,在鎮上拜師學了做餅。后來,聰明肯干的他又自己摸索著,改良了口味和工藝,逐漸研究出一套自己獨有的配方和手藝。 解放后,王六妹的餅坊生意停了下來,他自己也在木材采購站找到了工作。之后,歲月變遷,家里一度被遷出祖屋,下放龍泉村生活。 直到1978年,王六妹才帶著一大家子人,從深山里的農村回到了鎮上,開起了個小店,重新操持起制餅賣餅的生意。 1986年,王占秋的兒子出生了。本來在鎮上鄉鎮企業工作的他,因為工廠經營不善,失業了。這時的王占秋已近而立之年,雖然深知做餅這行辛苦,可是瞅瞅家里的老婆孩子,他一跺腳,回家接過了餅坊的班,開始了做餅的生涯。 到了兒子王祖亮這輩,從出生起就習慣了父母親起早貪黑地做餅,備料、和面、焙烤……日復一日、繁雜卻又終年如一的工序,并沒有引起年輕人的興致。一到成年,年輕人急著離開這座餅坊、離開這座小鎮,到外面大世界去闖。 闖了幾年,見識了外面的風雨,看著幾十年如一日的餅坊,看著日漸年邁的父母,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2011年,王祖亮決定回到占梅堂,站在父親的身邊,一起用古法制餅,正式成為餅坊的第三代傳人! 2 古法技藝 一口厚實的鑄鐵平底鍋內,16個尺寸均等的圓形月餅整齊排列,王祖亮嫻熟地操起一根懸掛的長棍,撬起一旁與長棍相連、布滿木炭的鍋蓋,將其蓋上。不一會兒,鍋蓋再揭開,小心鏟動鍋中月餅,香氣“轟”地一下逸了出來。 上下高溫炭火焙烤,中間的鑄鐵大鍋,就成了一個古代的“烤箱”。 3口鑄鐵平底鍋,是從王占秋的父親手里傳下來的,已經用了好幾十年。“現在想要買這些鍋都沒地方買了?!蓖跽记镎f,“不是鑄造技藝失傳,而是因為現在沒什么人買這樣的鑄鐵鍋,工廠也就不生產了。” “炭烤費時費力還受罪,所以現在市場上的月餅都是工廠流水線生產的多,即便一些小的店家,也更愿意采用電烤箱來制作。”王祖亮說。因為中秋要趕制的月餅訂單多,家里的親戚來了不少人幫忙,大家流水線作業,他負責的就是炭烤部分。 制作月餅,必須急火燒制的木炭高溫焙烤,30℃左右的氣溫下,站在烤爐旁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兒??墒?,王祖亮一站就得一天,而且必須全程盯著,不能走神溜號。 “必須時刻盯著火候,看著鍋里,一走開,可能這鍋就焦了?!蓖踝媪琳f。 木炭持續散發出的高溫,讓1米開外站著的客人都覺得皮膚有種灼熱的刺痛感,老房子里,只有一旁墻壁上一臺壁扇“吱吱呀呀”送著風,可架不住這一陣陣綿延不絕的熱浪,王祖亮額頭、領口、手臂上的汗滴滴答答地往下淌。 “一直得盯著鍋,上廁所可怎么辦?”記者問。 “水分都變成汗流走了,一天下來也上不了兩趟廁所?!蓖踝媪翢o奈地搖頭說。 炭烤只是老王家月餅制作的其中一個環節。從和面、制餡、做餅……他們的月餅一直都還在沿用著最古樸、最笨拙的方法。提前一天夜里備好芝麻、花生,量好面粉、白糖,凌晨天未光亮,就升起灶火,大鍋炒香芝麻、花生,在一塊有著百年歷史的紅豆杉木案板上,細細地搓、慢慢地碾…… 厚度8公分左右的紅豆杉木案板,長2.4米,寬90公分,是王家人傳了三代的“寶貝”。經年累月在這塊板上的勞作,成了最好的打磨,案板面上透著亮,香氣也隨歲月的揉搓沁進了板材之中。 整個餅坊里,稱得上現代些的器械就只有三樣。一個餡料攪拌機,一臺電子秤,一個塑料封口機。“封口機是為了衛生,而人工攪拌出來的餡料,不如機器攪拌的均勻細膩。”王占秋說。電子秤,則是為了確保每個月餅的規格統一:先捻下一塊重量80克的面皮放上秤,再往上放攪拌好的餡料,當顯示器上表示克數的數字變成“200.00”,這才能合乎規格。 因為長年累月烤制月餅,占梅堂里柱子房梁的表面都漸漸失了原本的色彩,像被涂上了一層透亮的黑,帶有一種厚重的質感,讓歷經傳承的古法技藝更顯出歲月沉淀的內涵。 3 全家上陣 占梅堂里,慕名而來的客人三五成群。本地人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直接來取貨,這些上門的客戶,大部分是從三明市區及周邊地區駕車前來。 “他們家的月餅,我已經連續吃了10年,每到中秋節,就要特地來這里買?!币晃粊碜匀魇袇^的女士,帶著兩個朋友光顧餅坊。從早年搭乘公交到自駕前往購買,老王家的月餅,成了她們家中秋節不可缺少的一味美食。 市面上,月餅禮盒的包裝越來越精美,商家往月餅里添加的噱頭越來越多元,可是老王家簡易包裝的古法月餅卻越來越暢銷。 一個直徑12公分、凈重200克的月餅,單價10元。與大街上包裝精美的月餅相比,可謂物美價廉,可是同一些街邊小店出售的月餅相比,這餅賣得可不算便宜。 “這么大一塊餅,有的店里只賣五六元錢,可我就愿意特地來他們這兒買——好吃!”前來買餅的王先生說道。 酥脆的面皮上芝麻布得滿滿當當,一口下去,細膩的花生芝麻餡就融進了嘴里,留下了香氣,甜得剛剛好。食客享受美食,慕名采購美食,只知道這餅好吃,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們的食材新鮮,用料足啊。”王占秋一語道破,這秘訣一點兒也不神秘??墒菫榱恕靶迈r、料足”這四個字,背后卻是經商者苦心的付出,凌晨即起,夜深才眠,每一塊餅都嚴格地按照用料規格制作。 “也就這幾天還能零售一些,中秋節前那一周,就只能趕著完成前面接的訂單了。”王占秋說。餅坊節前接了不少大訂單。 梅列區一家經營汽車業務的企業,從4年前開始從這里訂購月餅。第一年,老板被朋友帶到鎮上,看了老王做餅的流程,嘗了一口新出鍋的月餅,當即決定,從餅坊預訂1000塊月餅。此后,每一年中秋臨近時,他都會遣員工前來采購1000塊月餅。 一個鐵鍋一次烤16塊月餅,每次烤制時間得要10余分鐘,院子里3口大鍋同時支起來連軸轉,一天下來也不過生產1000多塊月餅。3個爐子一架,餅坊里就忙不過來了。每到這個時候,王占秋夫妻倆各自的兄弟姐妹,以及家里出了嫁的女兒,全都成了餅坊生產的主力軍,全家人一齊上陣。 后廚并不寬敞的制作間里,家人坐成一條流水線:一人拌餡,一人搟面,一人做皮,最后一人填餡、制餅成型。大家分工清楚,井然有序,小小的房間成了高效的月餅生產車間。 小羅是王占秋的妹夫,在三鋼上班,知道姐夫的餅坊最近忙,夫妻倆一得空,就趕緊從城里趕到莘口來幫工?!案?,給我裝35塊餅,待會我走的時候帶走?!?月14日,剛進門的小羅高聲喊道。工友們每次知道他要來莘口,都要托他幫忙買月餅,好吃的東西不愁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