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發現罕見清代木刻袖珍作弊書
2018-10-19 11:56:08楊劍斌?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楊劍斌 文/圖 近日,筆者在清流縣嵩溪鎮客家文獻收藏館里發現三冊清代科舉夾帶竹紙印刷袖珍書,分別是《朱熹集注》的《孟子》卷四至卷七2冊,《論語》卷六至卷九1冊,長7.3厘米、寬5厘米、高1.5厘米,每冊33頁,為清代木刻版本。 連城印的清代科舉作弊小書 從版本風格判斷,這些書為連城縣四堡古書坊所刊刻。四堡是全國現存惟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雕版印刷遺址。四堡印刷業明清時期十分鼎盛,由鄒、馬兩姓經營,可考書坊多達123家,刊刻之書達1223種,所刊之書稱為“汀版”,行銷全國。這三冊書從版面上定為“巾箱本”。所謂“巾箱本”是指開本很小的微型古書。巾箱是古代裝頭巾的小篋,因書型較小,可裝入巾箱中,便于攜帶。現在也稱為“袖珍本”。福建目前最早的巾箱本為南宋建陽的刻本《八經》,現收藏于國家圖書館。 這類袖珍古書其實是古代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作弊工具。 作弊袖珍古書流傳下來的較少 明清時期,程朱理學被定為官方思想。科舉以八股取士,考試“雖分三場,而只重首場”。首場考題均取自“四書”,解釋必須依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次場考“五經”,每經出一題,作經文書篇,行文仍用八股式。第三場為“策問五道”,“問經史時務政治,士子將所問者條答之”。士子除了學作八股文,詩、賦、策論外還要熟讀古書、文選,多看史書通鑒、四史,子書如莊子、老子、韓非子等書籍,以備作文時所用。但是國學、府、州、縣學以及書院,除少數嚴格施教,大多數學風腐敗,不務實學,僅有考課,罕有教學。于是,極少數讀書較差的士子,為了增加中舉機會,冒險在考試中作弊。一些精明的書坊主看準了商機,雕版印刷這些作弊袖珍書,以此謀利。 清代的科舉制度十分嚴苛。乾隆時對考生穿戴做過嚴格規定:衣服、帽子、衫、袍、褂、襪子均必須是單層的,皮衣和氈衣要去掉里子,鞋子要求薄底。考試時只許帶筆墨干糧,不許夾帶藍本范文,入場門時,須加搜檢,甚至解發、袒衣,以及襪履。大小便也要監視,防止在廁所傳遞作弊工具。把作弊小書帶入考場,十分困難。考試作弊者,依照《大清律例》,作弊要戴枷三個月示眾,杖一百,最后還要發往邊彊充軍。因此,此類作弊袖珍書流傳下來并不多見。 “迷人小書”有獨特文化價值 清末,朝廷日益沒落腐敗,考試監管寬松,后期甚至允許把書籍帶入考場。據報道,目前發現的袖珍書大多為清末石印。 由于歲月流逝,古代木刻版本的袖珍作弊書更為稀少,目前市場收藏價值頗高。據報載,現藏于南京江南貢院的《五經全注》木刻袖珍本,其長7.5厘米,寬5厘米,每頁540字,共30頁,全書1.6萬字,被譽為“鎮館之寶”。 袖珍書雖是作弊用,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價值。這種書,小巧玲瓏,刻印清晰精美,故被人稱為手掌上的“迷人小書”,可當作藝術品。另外,這些袖珍本充分體現了四堡古書坊藝人的雕版印刷水平,對研究福建清代印刷史和刻書史也有一定的價值,也是客家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