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先進縣,如何進行“生態友好型”改造
2018-10-19 12:31:07黃雪梅?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生態林中補種楠木。 沙縣生態國有林場 東南網10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文/圖) 編者按 11月1日起,我省將施行《福建省生態公益林條例》,為生態公益林的規劃、建設、保護、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依據。 生態公益林建設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存物種資源等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全國首個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的省份,截至目前,我省完成改革試點面積26.3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4295萬畝,占全省林地面積的30.9%。 今天,我們去沙縣看看,這個省林業系統的“優等生”在發展生態公益林方面,面臨哪些困惑?為破解生態保護和林農利益的矛盾,又有什么探索與創新? 沙縣是中國南方重點林業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5.63%,林地總面積218.8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41.5萬畝、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面積17.4萬畝。 2015年以來,沙縣以被列為全省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多措并舉,截至目前,累計完成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10915畝,占任務數的109.15%。 國家得綠與林農得利,這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為尋求解決矛盾的有效方案,沙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兩大核心任務,著力破解“錢從哪里來”“樹要怎么砍”“鄉村如何振興”等難題,其實踐探索具有重大的典型意義。 兩大問題困擾,試點生態公益林改革 沙縣是我省林業系統的“優等生”,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福建省森林縣城”等榮譽稱號,也是全國48個重點林業生產縣之一、全國杉木中心主產區、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這些榮譽說明,沙縣是造林先進縣,其人工林與用材林比重相當大。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沙縣先后成立三個國有林場、三個國有采育場,大量砍伐樹木,道路修到哪里,哪里的樹就被砍光了。天然林只有在邊遠地方或保護區內才得以幸存。 “沙縣今天滿山遍野郁郁蔥蔥,是因為當地自然條件好,人喻‘插根扁擔就能活’,百姓有愛種樹的優良傳統,而且政府重視并引導得當,措施有力。”沙縣林業局副局長劉愛國說。 從1985年到林業局工作至今,劉愛國參與并見證了沙縣林業改革與發展的歷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沙縣小吃還未興起,村民賺錢門路少,要致富就種樹,靠賣木材解決生計問題。杉木、馬尾松生長快,木材價值高,農民種樹積極性很高,特別是1989年以后,涌現出一批貸款造林的積極分子、造林大戶。也正因如此,沙縣人工造林大多數是針葉樹、用材林,樹種單一,林種樹種結構不合理、景觀效果不佳。 1999年,根據國家林業局《關于開展全國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的通知》,沙縣把20%林地面積劃為生態公益林予以保護。 2004年,國家林業局下發《國家林業局、財政部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明確閩江作為重要區域的河流,其源頭及兩岸劃入國家級公益林。于是,沙縣把大部分生態公益林地調整到沙溪兩岸。 人類逐水而居。沙縣的經濟活動主要在沙溪兩岸,那里交通便利,天然林早就被砍光了,后來種上了人工林,特別是毛竹,存量相當大。把人工林劃為生態公益林保護起來,使林權所有者的“處置權、收益權”受到一定影響。 眼看著大樹已經到了采伐年限,林農指望著賣樹換錢解決生計問題,種植大戶盤算著償還社會融資或銀行貸款。可是,一紙“限砍令”,讓他們束手無策。 林農種樹在先,國家劃定生態公益林在后,由此產生一些矛盾與問題。其一,林農利益與生態效益的矛盾。農民種的是用材林,人工林成熟了,政府不讓砍樹,劃入生態公益林每畝只補償22元,林農投入得不到合理回報。其二,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的矛盾。人工林大多數是單樹種的針葉樹,涵養水源、保肥固土、固碳釋氧、改善小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與效益不高,而且人工純林的成過熟林自然老化后,落下枯枝敗葉,易生白蟻,危害生態環境。其三,林種單一與景觀多樣的矛盾。因為人工林大多數是針葉林,林分不好看,景觀效果較差。 劉愛國說,從10多年生態公益林保護與發展來看,一直受到兩大問題的困擾,即農民的權益如何尊重與保護的問題,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如何提高的問題。 如何破解? 劉愛國認為,要采取贖買、租賃、國有商品林與集體生態林互相置換等方式,對分布在重點生態區位、林權為集體或個人所有的人工商品林,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后進行收儲。對于收歸國有的生態公益林進行“生態友好型”改造,努力擴大生態公益林及重點區位商品林中的闊葉林比例,從而改善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增強生態效益與景觀效果。 三種模式贖買,力爭花小錢辦大事 2015年,沙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圍繞“錢從哪里來”“樹要怎么砍”等問題,探索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方式改革機制,嘗試通過直接贖買、置換、改造提升等多種方式,把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調整為生態公益林。 沙縣可納入贖買范圍的重點生態區位林達17.4萬畝,主要采取直接贖買、定向收儲、提升改造三種模式進行保護。 一是直接贖買。對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實行按評估價贖買,把林木所有權、經營權和林地使用權收歸國有,林地所有權仍歸村集體所有,每畝林地均價4000元左右。這種方式所需資金量太大,靠縣級財政及上級補助,難以大規模地開展。 二是定向收儲。對部分重點生態區位的商品林,經協商界定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納入占補儲備庫,按每畝1000元補償給林權所有者,收儲期間林地林木所有權不變。 三是改造提升。為減輕財政負擔,沙縣創新推出“我出錢,你來改”的改造提升模式。林權所有者按照林業部門的要求,對成熟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進行擇伐,采伐收入歸林權所有者。采伐完成后,再補種闊葉樹占比50%以上的混交林,樹苗由林業部門免費提供,待驗收成活率達標后,享受每畝1000元的補助。 沙縣虬江街道墩頭村村民廖佳鵬,選擇的就是改造提升方案。他在林業局指導下采伐81畝,扣除成本,凈收入近20萬元。第二年春天,他又按方案種植闊葉樹、針葉樹混交林,成活率達標,即可獲得每畝1000元的補助。 劉愛國認為,這種改造提升方式是花小錢辦大事,一畝林子只用1000元辦了4000元的事,既滿足林農采伐的合理需求,又以四分之一的價格完成贖買工作,還有利于林分結構調整優化。 沙縣的創新做法得到了上級肯定。2017年1月,省政府發文,將沙縣的改造提升模式在全省推廣。 在這場改革試點中,沙縣立足實際,穩步推進,取得較好的成效。到目前為止,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直接贖買5043畝、租賃贖買1672畝、改造提升4200畝,共投入贖買資金2512萬元。 在此基礎上,沙縣因地制宜加緊造林綠化。在樹種選擇上以當地鄉土樹種為主,包括杉木、閩楠、楓香、香樟、乳源木蓮等。 今年初以來,已推廣種植閩楠3500畝,力爭到2020年底全縣完成新種植珍貴樹種1萬畝以上,并將富口鎮打造成“楠木小鎮”。同時完成馬巖山莊出入口林下套種楠木260畝、紅豆杉40畝、鄂西紅豆和木莢紅豆20畝,并積極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和“森林人家”。 為了增加林農收入,沙縣積極引導林農在林分內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林草、林藥、林菌等種植業,注重培育大徑級和珍貴樹種用材林,重點推廣種植可用于沙縣小吃配料的細葉青蔞藤、黃精和金線蓮、鐵皮石斛等植物,不斷提高林農收入,達到“不砍樹也致富”的目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