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仙鎮污水廠VFL組合池

尤溪縣無害化垃圾填埋廠的工人正在檢查NF膜分離處理系統運行情況。

中閩環保公司技術人員對垃圾填埋場污水進行監測。
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邱慧敏 陳杰文/圖
農村美不美,先看環境好不好。近年來,尤溪縣結合全域環境綜合整治,以專業化、市場化為導向,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生活污水垃圾整治,目前全縣15個鄉鎮都已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系統,250個行政村垃圾轉運全覆蓋。村居整潔,河流清潔,宜居、宜業、宜游、宜文,“生態美”正給尤溪的鄉村帶來勃勃生機。
創新模式,治理一體化
河灘地變身親水步道,垃圾堆改建成景觀臺,種上花草,“路平、溝通、瓦灰、墻白、屋凈、園美”,這些年聯合鎮吉木村變美了。這除了基礎設施改善外,還歸功于村里建立了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現在,村民們都養成習慣把垃圾扔到離家不遠的垃圾桶,自覺保護環境衛生。”村書記林梅珍介紹,“村里實現了常態化保潔,自聘3名保潔員定時定點清掃,保潔公司每兩天轉運1次垃圾,如今村里到處都很干凈。”村民家里還安裝了三格化糞池等,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吉木村的新貌,是尤溪縣2014年啟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專項行動的成效之一。
專項治理開始后,尤溪縣、鄉兩級成立領導小組,鄉鎮組建整治辦,村配備環衛專干,做到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出臺整治實施方案、資金獎補和考評辦法等,列入年度目標工作考核,并建立檢查驗收、督察考核和調度約談制度,嚴格責任追究,確保整治有序開展。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尤溪縣力爭3年基本實現鄉鎮和村莊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城鎮周邊村生活污水,盡量通過管網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目前已建成并正常運行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項目10個,新建捆綁生活污水處理設施PPP建設項目的鄉鎮5個。根據農村人口數量及集中情況等,采用化糞池+無動力或微動力集中式處理,或農戶自建標準三格化糞池就地分散處理。行政村通過環境連片、傳統村落、美麗鄉村整治項目,已建成并正常運行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84個,已新建改造三格化糞池13200戶。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面,15個鄉鎮均已建成垃圾轉運系統或購買壓縮式垃圾轉運車,生活垃圾全部轉運至縣無害化垃圾處理廠集中處理,基本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建立村莊垃圾治理常態機制任務168個,添置分類垃圾箱20556個,配備不同類型環衛車輛432輛,增加保潔人員1037名等。2017年9月,尤溪縣又重新確定了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處置管理體系。
縣住建局局長黃德湖說:“我們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參與,全力打好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攻堅戰,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負責、部門參與、條塊結合’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格局,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網絡日趨完善。”
市場運作,做好專業事
“隨時來八字橋看,我們衛生環境都是好的。”八字橋鄉鄉長阮仁宇說。
八字橋鄉引進市場化管理模式,將鄉內主要道路、河道、公共場所的保潔和垃圾收集、清運等業務,打包由三明市邦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公司對集鎮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清掃標準達到城市衛生的要求;河道每日檢查2次,由保潔人員定點巡查、記錄,及時處理,并積極宣傳禁止將垃圾倒入河道等。
同時,抓好保潔員和監督隊伍等兩支隊伍。將河道專管員和保潔員相結合,實行公開競聘競爭上崗,規范化、高效化管理。成立全域環境綜合整治監督小組,鄉、村兩級監督隊伍每天巡查道路清潔、垃圾清運、河道保潔,發現問題就聯系物業公司,督促物業公司及時處理。對全域環境綜合整治的主要責任人、物業公司、保潔員工作落實考評,及時獎懲。
尤溪縣的垃圾治理經費,主要由財政出一點、村里出一點、村民出一點。八字橋鄉的衛生環境大變樣,得到了群眾認可。鄉集鎮衛生管理負責人肖可用發現:“以前向集鎮商戶收取每年120元的衛生管理費,很不好收。今年的錢好收了,沒有一戶討價還價的。”
阮仁宇表示:“委托物業公司進行衛生環境全域化管理,同時規范制度,有利于衛生集中管理,也讓清潔隊伍更加專業化。”
目前,尤溪縣生活垃圾治理采取自行組織轉運和購買公共服務兩種模式,其中有10個鄉鎮采取委托物業公司模式、2個鄉鎮采用“自行組織轉運+物業公司”模式。
鄉鎮污水處理項目由于財政投入壓力大,加上規模小、盈利空間有限等因素,難以吸引資本關注。
尤溪縣通過與福建中閩水務集團合作,嘗試一種新形式,由尤溪中閩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將梅仙等5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合并成一個項目。6000萬元項目投資,由企業先期投入,未來30年,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按實際的污水處理量,向企業支付費用。眼下,捆綁新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5個鄉鎮,建設項目已基本進入試水運行和驗收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