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自閩王,匠心鑄劍
2018-11-26 11:37:58林輝?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賴慶發正在進行反復多次的磨劍、拋光等工序,拋光的溫度很高,鐵屑四濺。 賴慶發為寶劍裝上劍飾,劍鞘、劍架所用的棠棣木、花梨木等都是昂貴的稀有木材。 雕龍 蘸油 觀劍 錘坯 賴慶發目測剛拋光好的劍。 “閩王”寶劍的創意和文化更多地體現在劍鞘、劍架的制作上。 東南網11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江月蘭 攝影報道) 近日,記者來到明溪縣城關河濱公園南畔的雪峰寶劍廠,只見一位師傅穿著半舊的襯衫,圍著防火圍裙,正在專心致志鑄造一把寶劍。 這位鑄劍師就是賴慶發,祖籍山東的客家人。唐朝末年,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南下福建,在閩國境內廣為開礦,冶煉鑄劍,武裝軍隊,一批能工巧匠由此將鑄劍工藝傳承下來。賴家先祖一路跟隨王審知,并一直留在福建為王審知的軍隊鑄劍。1000多年來,賴家世代為鑄劍師,經營寶劍生意。到賴慶發這一代時,已歷經幾十代人了。 賴慶發對記者說:“我從小為祖父打刀鑄劍,耳濡目染,也癡迷寶劍。到了父親那一代,因為特殊原因,家族停止了鑄劍,并遷徙至明溪。”1996年,賴慶發生起重操祖業的念頭,創建了雪峰寶劍廠,開始了他遵古循法的鑄劍生涯。 自從入了行,賴慶發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鑄劍人。他介紹說:“傳統制劍共有28道工序,其中,鍛、淬、磨等工序最為重要,而鍛又是制出一把好劍的關鍵。”賴慶發說,一把劍從選鋼、鍛造、淬火、打磨、雕刻配件到組裝,完全由純手工完成。寶劍鋒從磨礪出,潛心技藝、精工細作是傳統匠人精神的最好體現。“傳承不是一味地復制,也不等同于簡單的仿造。作為一名鑄劍藝人,一定要懷著虔誠的心,以探究精神傳承工藝,把寶劍文化發揚光大。” 將劍的精神與當代文明相結合,是賴慶發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嘗試的事情。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賴慶發在繼承老祖宗的優秀工藝的同時,收集、購買古刀劍資料和實物,細心參考、研究,按樣復制鍛造,大膽探索古劍鍛制技藝,不斷創新技術,賦予了他創制的“閩王”寶劍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閩王”寶劍深受國內外廣大古劍收藏家和健身愛好者的青睞,并獲得了國家、省、市金獎。 “古往今來能夠撼動心靈的偉大作品,關乎‘技’,更關乎‘心’。修藝先修心,要成為一位真正的鑄劍大師,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賴慶發說,遠離冷兵器時代,寶劍不再是武器,卻依舊是鎮惡除邪的象征,是君子信義的體現。鑄劍師應注重自身的文化涵養,讓寶劍沾點文藝氣息。就如鑄劍的必備工序淬火,必須經歷水火交融,必須接受各種人文環境的熏陶,才能有所成就。 賴慶發把獲得第49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金獎的“閩王”黑檀重劍介紹給記者。他說,用上千次的錘打去鍛造一把劍,不僅僅是在傳承一門手藝,更是在踐行一名匠人把寶劍發揚光大的情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