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
2018-12-18 11:44:18方煒杭?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生態保護優先 綠色發展先行 三明: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 東南網12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一直以來,三明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立足生態資源特色和自身基礎條件,始終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念好山海經、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 堅持生態優先 一個理念統領發展全局 三明是新中國成立后新興的工業城市,人們逐水而居,沿溪設企。2017年,三明市GDP總量首超2000億元,且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三明也是閩江源頭,轄區內青山盈翠、河網密集,肩負著為閩江下游保護好生態的重任。 如何在保護好閩江源頭的綠水青山的同時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讓百姓過得更具幸福感?如何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堅決不要弄虛作假“帶水的GDP”,堅決不要危及生命“帶血的GDP”,堅決不要損害生態“帶污的GDP”……三明市始終以生態優先這一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2007年,三明印發《三明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綱要》; 2009年,首次提出“生態立市”發展戰略;2012年,啟動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工作; 2016年,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工作;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三明先后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等國字號榮譽。2017年,成功列入國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試點并入選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 權威監測數據顯示:三明市區環境空氣 質量自2010年以來連續7年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2017年空氣質量狀況(AQI)“優、良”天數比例為98.9%,10個縣(市)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轄區三條主要水系1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96.4%;全市森林覆蓋率76.8%。 如今,“中國綠都”、福建“綠色寶庫”已是三明的燙金名片,綠色發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堅持轉型升級 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在逆風飛揚的追趕中,如何乘勢而上?三明在思考,三明在探索。 三明,先有工業后有城。提起三明,人們常想起三鋼。 三鋼建于1958年,是目前省最大的鋼鐵企業。曾幾何時,三明市粉塵污染嚴重。“一年吃進一塊磚”,當地百姓在談到空氣質量時曾頗為無奈。然而,近幾年,這座企業竟然出人意料地開始申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底氣從何而來? “必須讓空氣質量‘脫胎換骨’!”面對污染,當地政府痛下決心,“搬遷”一度成了三鋼的選擇。 “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是唯一出路。”三鋼深刻地認識到,環保問題事關企業生死存亡和百姓生活質量,不轉型不行,轉慢了也不行,必須作為頭等大事抓實抓好。 三鋼在淘汰落后裝備上大做文章,先后淘汰4臺30平方米燒結機、3座30噸轉爐等,主體裝備基本實現全面大型化。與此同時,煉焦干熄焦、燒結機尾電除塵、高爐干法除塵等先進環保工藝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冶煉系統煙氣無組織排放、濕法除塵難以解決的二次污染問題。 數據彰顯決心。“十二五”以來,三鋼累計投入環保資金7.75億元,實施了110余項環保治理項目,即便是在2015年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的情況下,仍然投入4000多萬元用于污染治理項目實施。 三鋼目前各項排放指標均優于國家環保標準。20多年前三明本部年產鋼50萬噸,如今已達650萬噸;5年前廠區每月降塵量26.33噸/平方公里,如今僅為10.02噸/平方公里。 一增一減,正是三明產業生態化的縮影。與此同時,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相繼落地,也讓三明的優良生態正在加快實現產業化。 閩江源頭建寧縣經濟開發區內的明一國際生態高新科技園項目,總投資26.7億元,主要建設加工園區、“云上牧歌”田園綜合體萬 畝生態牧場、配套設施和產業鏈延展3個板塊。到2025年,園區乳業加工可實現產值50億元,牧場實現產值5億元,延展產業鏈配套建設實現產值15億元。 為何落戶建寧?“我們主要生產嬰兒專用乳制品,對水質有嚴格的要求。這里空氣好、水質好,有利于我們企業的發展。”明一國際集團總裁林強說,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大項目的落戶,還將有力推進當地畜牧養殖、包裝、現代物流等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以及農副產品種植加工、旅游觀光等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發展以生態為前提,生態為發展添動力。 堅持機制體制創新 綠色發展有力量 “自從被公布為環保不良企業后,銀行立即取消我們貸款資格,公司資金鏈面臨斷裂。”三明蕉溪流域的一家公司負責人說,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的制度讓企業下決心“洗心革面”,最后重獲新生。 原來,在企業成立前,環評及批復要求其廢水排放總量為零,實際上公司未能達到零排放的要求。環保部門屢屢采取行政處罰、責 令整改等措施,公司就是無動于衷。 2014年初,三明市環保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實施細則》,根據企業環保狀況,將其環境信用分為從“優秀”到“不合格”4個等級。被公布為環保不良企業后,公司被取消貸款資格,很快就投入150多萬元,對污水處理設施、危廢收集管理、廢氣無組織排放等進行全面整改,1個月不到,達到零排放要求。 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僅是三明深化環境保護機制體制改革的一個方面。截至目前,三明首創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三項改革先后被中央、省深改辦肯定。 以機制體制為生態文明保駕護航,以深化改革夯實綠色發展之基,這是三明多年來的寶貴經驗。 一批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并被復制推廣。 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生態執法改革有序開展,“河長制”實現四級河(段)長全覆蓋;率先推行市區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并逐年提高補償標準至400萬元,進一步加強水源地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積極探索生態執法體制改革,市、縣法院、檢察院均成立生態審判庭和生態檢察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尤溪縣成立了全市第一個生態偵查大隊,永安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態環保警察隊伍。 截至目前,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30項重點任務中有28項形成成果并進入實施階段,今年推動的6項改革任務中工業排污企業推行排污權交易等4項已形成初步成果,環境治理監管職能整合方案和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2項任務正組織實施。 新的號角已經吹響。三明正在推進閩江上游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和整體修復,實施五大重點工程,認定第一批試點項目60個,總投資31.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4.3億元。朝著水更凈、河更清、天更藍、地更綠、居更怡的目標前行,三明的明天令人期待。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