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綠 民富 村更強 ——沙縣深化林改三問三答
2018-12-24 09:21:13陳建榮 方煒杭 戴艷梅?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12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建榮 方煒杭 戴艷梅 通訊員 肖首洲) 初冬,沙縣高橋鎮上里村并不太冷。 “最近山上都在忙著整地、挖穴,明年一開春就馬上造新林!”村黨支部書記盧仁銓滿懷期待地介紹,今年起,村里牽頭讓有意愿的林農與省屬官莊國有林場合作,讓種樹管護的事全部由林場包,林農和村集體坐等分紅就行了。 有這樣的好事?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采用林地混合經營模式進行合作,林地經營權交由官莊國有林場的林農,每年可獲得每畝40元的林地使用費,林農再從40元中拿出4元交給村集體。等林木成熟砍伐后,所得利潤再進行一次按股份分配。 官莊國有林場為何愿意做這筆看似賠本的買賣?他們有自己的生“材”之道:同樣的林地,通過專業化種植、管護,每畝平均可比林農自己經營多產出木材5立方米以上,利潤便從此來。 這也解決了上里村近年來面臨的三大問題。一是采伐后的林地有人種了,二是種樹、管護不愁資金了,三是村集體從明年開始有一筆數萬元的穩定收入了。 山綠民富村更強,上里村的變化僅是一個縮影。11月底,記者走訪三明沙縣多個村莊,了解新一輪深化改革帶來的喜人變化和幕后故事。 (一)誰來造林?“新林農”涌現讓山更綠 2002年以來,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山下轉到山上,讓林權逐步明晰到戶,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讓林業生產力得到激發。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沙縣林木蓄積量達1376萬立方米,比林改前增長了35%。然而,近年來,當地發現,竟然陸續有林地撂荒了。 從2006年就開始擔任村干部的盧仁銓看到了上里村的變化。2004年,上里村完成林改,把1.2萬畝林地承包到戶由各小組林農聯戶經營,村集體沒有留下一畝地。這些年,隨著沙縣小吃產業的發展,1000多人的村莊有三分之二外出,部分人外出開小吃店,收益更高,沒心思管林子了。同時,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林農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成活率不高、撫育不到位,還要面對火災、森林病蟲害等自然風險。 誰來造林?在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看來,興林,亟須新的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化經營。然而,擺在沙縣面前的困局是,有的人寧愿把林地荒掉也不愿意給別人經營,有的人想經營卻流轉不到林地。 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在沙縣發端。林地所有權還屬于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還屬于農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 消除了林農的后顧之憂,“分山到戶”后開展“合作經營”成為可能。被稱為“新林農”的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目前沙縣已有“新林農”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 官莊國有林場是最新涌現的“新林農”之一。林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完成了國有林場轄區林地的造林綠化后,林場有技術、懂管理的造林隊伍一度“閑置”。而隨著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放心把林地經營權流轉出去,與國有林場開展合作經營,全程托管,坐等分紅。目前合作經營面積達2.7萬畝。另有意向合作5.9萬畝,涉及約60個村。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以“新林農”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生態家底自然也就更厚實。這是第一個答案。 (二)錢從哪來?壯大“新林農”讓民更富 按理說,規模經營是好事,可對于西霞村村主任林開明來說,新的煩惱又來了——缺錢! 2008年,鳳崗街道西霞村領“合作經營”風氣之先,在全縣率先成立了合作林場,把村里承包到戶的林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經營。2014年又率先改制成立新園林業公司,先后有1.3萬多畝林地加入了合作經營,占全村林地的一半。 林開明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與農業相比,林業的經營周期長達二三十年,累計起來一畝林要持續投入1200元以上,何況還是上萬畝的林子。 (下轉第5版) (上接第1版) 資金短缺,是“新林農”們普遍面臨的問題。可以前的林業貸款周期只有三年到五年,解決的是頭幾年的造林和三年撫育的問題,往往還沒成林變現就面臨著還款問題。 錢從哪來?2015年,沙縣出臺了林權收儲抵押貸款實施方案,以“一評二押三兜底”的模式,建立起從評估到抵押物到風險防范的機制。“一評”,即建立一套評價機制,評信用等級、評林木價值;“兩押”,即基金擔保、林權抵押;“三兜底”,即基金兜底、保險兜底、收儲兜底。 “品種多,額度提高,還款時限更長,到款更快。”林開明笑著說,只需到縣里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一站式辦理林木價值評估,并由森林資源收儲公司收儲“兜底”,就可向銀行申請林權抵押貸款了。不管是“新林農”還是普通林農,如今都可以在手機上辦貸款,10萬元額度幾分鐘到賬,還款可以像房貸一樣按月還。 敲開銀行門,盤活萬重山。新園公司以現有未成熟的林子作為抵押物,一舉獲得300萬元貸款。除了60萬元用于造林撫育,剩下的240萬元進行資本投資,獲得財產性收益。由此,林業資源變成了資產,資產又變成了資本。 截至目前,沙縣林權抵押貸款累計放貸8.83億元,占三明全市林業貸款金額的30%;農村“福林貸”共放貸989筆,金額1.08億元;實施林業PPP項目,規劃面積34萬畝,擬利用國開行貸款8.2億元,建設國家儲備林精準提升、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項目。 政府做好該做的,市場的交給市場,“新林農”自會成長。這是第二個答案。 (三)紅利咋分?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讓村更強 “以前國家給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是既開心又擔心。”林開明此前擔心的是,當時村集體沒收入,鄉村建好了沒錢維護。 沙縣林業局副局長樂代明說,在從“分山到戶”走向“合作經營”的新進程中,一系列配套改革培育出新型經營主體,解放了新一輪的林業生產力。林業的“蛋糕”在不斷做大,必然要面對一個新問題,這“蛋糕”該怎么分? 縣林業部門支持西霞村成立新園林業公司的初衷,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時大家有很多意見,最終經過多次村民代表大會、黨員代表大會討論后決定,村民和村集體共同入股,以七三開的形式分紅,七成給村民平均分,三成歸村集體用于發展村里的公益事業。 公司請來從事林業工作多年的胡伯泉擔任總經理負責經營這1萬多畝林子,著手編制林業生產經營方案,完善林地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林地產出。“哪片林要采伐、哪片林要撫育都由公司來安排。對比之下,規模經營的長勢好得多,大家一看都沒話說。” 以村里的2600畝毛竹林為例,規模經營后租金從一年十幾萬元提高到30多萬元。單這塊,村民當年每人的分紅從30元增長到100元。 林開明再也不用擔心錢的問題,目前村集體每年穩定收入已達40萬元。有錢就能辦事,過去村民垃圾隨處倒,現在村里每年花幾萬元,請來兩名保潔員,垃圾統一收集統一處理,村容村貌大改觀。 “過去幾年都在補種和撫育,再過五六年這1萬多畝林子就能實現良性循環,一年采伐一些收入一些,發展林下經濟再收入一些,如此一來,樹越砍越多,山越來越綠,村民受益,村集體越來越強。”這是林開明關于西霞村振興的愿景,到那時,誰說這一座座青山不是金山銀山呢? 對于沒法像西霞村一樣牽頭統一經營的村,沙縣探索了另一種方案——村集體可選擇像上里村一樣,與國有林場采取“四共一體”的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進行合作。 “四共一體”即“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享、收益共盈”。對村里已有林木進行評估定價,國有林場按估價占股51%,村占股49%。國有林場對所有合作的山場進行全程管理。在制度設計時,既保證林農的收益也要保證村集體的收益,讓他們每年可獲得股權轉讓資金占用費、林地使用費等持續性收入。林木砍伐后,雙方再按股份分配利潤(共6%,其中,村民5%,村集體1%)。 “林地經營權所在村民小組的村民除了每年有穩定的收入,還可以優先認購,并頒發股權證,屆時再分紅。”在盧仁銓看來,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讓村民、村集體、國有林場三方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沒有標準解法,只有相對公平。村集體有力量,林區鄉村自然振興在望。這是第三個答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