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三明市分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系列宣傳
2019-02-13 09:05:17?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三明2月13日訊 注意用卡安全,防范盜刷風險 目前,銀行卡資金被盜刷事件接連不斷,詐騙方式層出不窮,持卡人要增強自身風險防范意識,切實保護好個人信息,以防范盜刷風險。 盜刷手段--魔高一尺 盜刷,包括通過發送釣魚鏈接、建立黑客WIFI盜取銀行卡信息,或者通過改裝POS機具,復制銀行卡信息,之后通過攔截驗證碼的方式,直接從客戶的卡上劃轉資金到犯罪分子預先準備好的賬戶中,再進行分贓。這些情況,都是在客戶幾乎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將客戶的現金刷空的犯罪行為。 還有的盜刷,設有一定劇本,讓受害人一步一步踏入犯罪分子預先設置好的陷阱之中。包括以各種手段使受害者相信其資產被盜,需要發送驗證碼給對方才能拿回來;或是假扮銀行工作人員為其提升額度,以信息核對為借口騙取身份證、卡號,短信驗證碼等信息。 具體案件分解如下: 案情回放: 1.以熟人、機構專屬號碼、淘寶賣家的名義,或其他誘惑點擊的方式,發送釣魚鏈接。 王先生在微信不小心點擊了別人發的一條"紅包"鏈接,此時他已經被犯罪分子獲取了通訊錄和短信的消息。之后第三天收到短信,"王XX快看,這是我們聚會的照片!http://XX.DFCC"落款是他的同學莊某某。他點擊進去,手機白屏了,什么照片也沒看到,他也就沒在意。過了幾日,他的銀行卡突然被盜刷,卡內余額全部被盜刷。 孫小姐熱愛網購,一日在某平臺網購,賣家給孫小姐發送了一個二維碼,稱只要掃描該二維碼,就可獲得紅包。孫小姐掃描后發現,紅包界面并未出現,手機顯示"無法識別",她馬上回頭去找賣家,賣家說沒事,然后就下線了,東西沒買成。不久孫小姐發現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刷一空。 2.建立黑客WIFI,盜取客戶信息。 趙小姐某天去咖啡店休息時,連上了來歷不明的"免費WIFI",十五分鐘之內,犯罪分子已經竊取了她的個人信息,包括網銀密碼、炒股的賬號和密碼等。走出咖啡店,她就聽到了手機頻頻傳來短信聲,一看短信,都是各種不同額度的消費信息,趙小姐這才察覺卡內資金被盜。 3.改裝POS、ATM機具 洪先生年紀比較大了,所以錢都存在銀行做理財,某日去廈門旅游,在一個小店刷POS機,買了一個小紀念品。隔月,理財到期。他在福州某大型商超消費了200元,半小時之后,不斷收到消費信息,馬上打電話到后臺查詢,說是在四個不同的廈門商戶被盜取了總共60000元的現金。 4.電話跟隨犯罪分子操作 林小姐收到一條短信,推薦安裝軟件,她好奇就點擊下載了。第二天她突然收到11185短信,銀行卡活期轉定期轉出2700元,余額僅余0.18。她十分慌亂沒看清短信,這時有電話進來,說是游戲平臺誤操作把錢轉走了,要求她按照電話指示,驗證驗證碼進行操作,錢款就可歸還。她確信不疑,結果錢被一筆一筆轉出。 5.聲稱是銀行可“免費提額” 丁先生接到顯示為某銀行號碼的一個來電,說他的信用卡使用情況良好,可以免費提高他手頭的該行信用卡額度,驗證了他的信息之后,就可以提高到10萬元額度。他一一照做,提供了驗證碼。結果該短信是轉出的驗證碼,他沒有細看便直接告訴了對方,導致信用卡被消費了5000元。 以上為典型的幾個盜刷手段。在盜刷手段日益增多的今天,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警惕,這8個“凡是”如果發生,一定是詐騙: 一、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 二、凡是要求匯款到"安全賬戶"的; 三、凡是通知中獎,領取補貼,卻要先交錢的; 四、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的; 五、凡是在電話中索要個人和銀行卡信息及短信驗證碼的; 六、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 七、凡是自稱領導要求打款的; 八、凡是陌生網站(鏈接)要登記銀行卡信息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