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泉:活著就是要奮斗
2019-03-25 11:20:29方煒杭?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3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許琰 肖首洲) 3月20日一上班,沙縣農科所副所長黃秀泉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登錄“智慧農業云平臺”,查看試驗田里的氣溫、濕度、光照等數據。前段時間的降溫讓不少早稻秧苗出現泛黃,最近氣溫變化大,盯緊這些數據避免秧苗受損是近期黃秀泉的工作重點。 面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黃秀泉戴著近視鏡,手拿鉛筆逐項記錄在田間記載簿上。“以前只能靠天氣預報監測,時效性太差,這個平臺是2017年做好的,每半小時更新一次數據,尤其后期用在水稻耐溫試驗上特別方便。”他說。 物聯網、實時監控、智能預警,這幾年,所里增加了不少新設備,這給黃秀泉和同事們減輕了許多工作量。 出生在沙縣偏遠農村的黃秀泉,幼年飽受饑寒之苦,立志“要讓更多的人吃飽飯”。1986年,他從三明農校畢業,如愿成了一名農技員。1991年6月,年僅26歲的他被確診為尿毒癥,不得不接受腎移植手術。命運弄人,一年后,移植的腎出現排斥,他苦不堪言。1999年底,移植的腎完全喪失功能,經搶救,醫生又一次將他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隔年,他做了第二次腎移植手術。 兩次換腎和長期的抗排斥治療,導致機體免疫力嚴重下降,他患上了高血糖、腸胃病等多種并發癥,視力下降得厲害。即便如此,患病期間他仍一心撲在崗位上,白天田間調查,晚上統計分析,有時一天僅睡四五個小時。十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完成了2000多個水稻品種(組合)的相關試驗,為我國水稻新品種推廣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實驗數據。 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黃秀泉先后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個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八閩楷模”等榮譽稱號。 現在,他每天要吃七八種抗排斥藥物,每兩個月要去福州檢查。為了不耽誤工作,他總是提前一天坐車去福州,第二天一早檢查完就回沙縣繼續工作。領導和同事讓他悠著點,他總是笑笑,“第二次換的腎和我挺合,沒事”。 沙縣農科所承擔著南方稻區(國家)、省、市及有關科研院所每年200多個水稻新品種的各類任務。雖有工人幫忙,但從試驗裝袋、浸種,到田間小區規劃、插秧,再到之后的補苗、施肥,作為技術骨干的黃秀泉件件都要參與。 “光煋,你走到3號田把大棚的前后打開透透氣。”上午10點,見氣溫逐漸升高,黃秀泉拿起手機提醒助手注意大棚的通風。 這幾年,團隊逐漸成熟,他放手把大量的具體操作移交給工作伙伴,自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水稻育種上。 育良種可遇不可求,且勞心勞力,干起活來從早忙到晚是家常便飯,但他樂此不疲。 最近一段時間,他白天上班盯著試驗田播種插秧,晚上在家給育種材料分類寫標識,辦公桌上堆放的幾十個手寫標識牌,都是他前幾晚加班弄的,像這樣的標識牌一年下來他要寫上幾千個,一個牌子對應一個育種材料,馬虎不得。去年,他獲得100多份育種中間材料,今年還要繼續從中選出優勢較強的雜交育種材料。 今年,閑不下來的黃秀泉有了新“功課”。所里和三明農校合作進行果樹栽培新技術研究,應用在鄉村旅游、采摘、農家樂等方面,助推鄉村振興,他也承擔一部分任務。“我們農技員就是搞應用的,這幾年組織這么關心我,所里也撥了不少經費,能為農民增產增收做一點貢獻,就是我活著最大的幸福。”黃秀泉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