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上坪:千年古村落有了“現(xiàn)代范”
2019-04-11 11:54:03?來源:東南網(wǎng)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楊青階老人指著休閑吧介紹,這原來是他家的烤煙房和菜地。 村民為游客們介紹上坪古村的土特產(chǎn)。 東南網(wǎng)4月11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陳曉星 平柳 曾程 華忠 文/圖) 核心提示 在閩贛交界的莽莽大山中,有這么一個古村落,村子不大,古建筑卻不少,存有五代同堂牌坊、大夫第、古香園、司馬第、得水園等26處古跡,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這就是建寧縣溪源鄉(xiāng)的上坪村。 上坪村與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接壤,海拔760米,處在山間盆地中,歷史上曾名“六龍井”“楚下堡”。這里山清水秀,肇基以來已有1000多年歷史。 眼下,這個千年古村落,借助現(xiàn)代元素,將村里的豬圈變酒吧,牛欄變書吧,舊倉庫、烤煙房搖身一變成了休閑吧。 豬圈變酒吧 牛欄變書吧 “自從我們村發(fā)展了鄉(xiāng)村旅游后,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來游玩。”上坪村婦女主任張麗英說,上坪雖然是歷史文化古村,但是在早幾年大家做夢都想不到村子竟然能變一個鄉(xiāng)村旅游點。 以前,村子里除了日漸衰敗的古建筑,就是破舊的豬欄牛欄,整個村子一點生氣都沒有。 “現(xiàn)在這書吧的位置,原來是個牛欄。”張麗英指著眼前的木質(zhì)小屋說,這得益于村里實行的“上坪古村再生計劃”,與清華同衡、中央美院、東南大學等國內(nèi)外知名院校機構(gòu)合作,在保護的同時予以開發(fā),對古村廢舊倉庫、烤煙房、豬圈、牛欄進行改造,引入新型零售、旅游業(yè)態(tài),尋求古村落發(fā)展新契機。 “自從母親去世后,家里的牛欄就閑置了。”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楊巧興說,牛欄沒有使用老舊得很快,一度他還擔心會自然倒塌。 沒想到,2016年,在外打工的楊巧興突然接到電話,村里準備租用廢棄不用的牛欄。“不僅免費翻新,每年還有200元的租金。”最讓楊巧興驚喜的還是回家過年時,發(fā)現(xiàn)牛欄竟然成了書吧。現(xiàn)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光顧書吧,除了游客外,愛看書的村民,上學回村的學生。 牛欄書吧不遠處,有座豬欄改造成的酒吧。 “之前,我通過微信朋友圈看到村里舉辦的一系列廉孝家風、研學活動,知道村里發(fā)生了變化,這回親身感受了一番,沒想到變化這么大!”正和朋友在酒吧里閑聊的返鄉(xiāng)村民楊民貴激動地說道,這些年來,他都在外地經(jīng)商,因業(yè)務(wù)繁忙,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了,昔日的豬圈竟然搖身一變成了酒吧。 “在外工作的時候,也會經(jīng)常約上三兩好友‘泡吧’。到過那么多酒吧,還是家里的這個好。”楊民貴笑著說,村里的酒吧雖然沒有富麗堂皇的裝飾,但勝在有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一邊喝著酒,一邊聽著門前小溪的涓涓流水,能讓人安靜地思考,無限地放松。 其實,對于村里變化,感受最深的還屬那些一輩子都留在這的人。 “以前電線在空中像蜘蛛網(wǎng),現(xiàn)在好了,電線整整齊齊的,也不會經(jīng)常停電了。”今年71歲的老人楊佐興說,上坪村是歷史文化名村,村子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了700多人。后來,為了生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wù)工。到了10年前,除了逢年過節(jié)熱鬧點,其他時候村里幾乎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常住人口有100多人。 古村落再生 村經(jīng)濟活了 在上坪村,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落再生帶來的變化。彩云間是一個可供游客休息的咖啡屋。游客們不僅可在這里休息、“觀水”,還能親身體驗擂茶。 彩云間的旁邊是一個單體烤煙房。經(jīng)過“美容”后,這可不是一般的烤煙房,陽光從天窗照入室內(nèi),呈現(xiàn)出七色光,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文化及感官享受。 這個雜物間和烤煙房的主人是楊青階老人。今年78歲的楊青階,可以說是古村落復(fù)蘇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楊青階說,十幾年前,他的兒子楊運良剛開始種煙,面積也不大,有這個小小的烤煙房就夠了。“當時種煙,年收入大約1萬多元,很辛苦!”楊青階回憶道,后來,他的兒子楊運良種了兩年的煙后,就去外面發(fā)展了。 “這個雜物間,別看它破舊,當時作用可大呢!”楊青階的妻子揭金秀接過話茬說,種煙的時候,為了讓家里保持干凈,鋤頭、耙子等,甚至是肥料,都放在雜物間里,方便又實用。 前幾年,上坪村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楊運良把雜物間和烤煙房租給村里。“當時真的舍不得,它們雖然破舊,但也是自己的心血啊。”楊青階感慨地說,為了村子的發(fā)展,他積極響應(yīng)村里的號召,主動把雜物間和烤煙房“貢獻”出來。現(xiàn)在,看到村子更美了,楊青階樂得合不攏嘴。 古村落再生,改變不僅僅是村容村貌,還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楊青階說,村落改造好,村子更干凈,人氣也更旺,自己可以在家門口擺些自家做的農(nóng)產(chǎn)品賣給游客,增加收入。 “人多的時候,東西一下子就賣完了。”揭金秀一邊說,一邊推介著自己家的農(nóng)產(chǎn)品。 眼下,在上坪,和楊青階一樣受益的村民還有很多。“每次有旅游團來的時候,媽媽都要忙著準備擂茶的原料。”一旁的村講解員李宗燕介紹說,游客到了彩云間后,不僅要參觀,還要體驗擂茶,所以,母親聶鳳兒都要提前準備好擂茶用的原材料。 “粉干要提前炸好,排骨也要腌制好!去年一年就掙了1000多元。”說起家門口吃旅游飯帶來的收入,李宗燕笑開了花。 “在此之前,我們家的農(nóng)產(chǎn)品要挑去10多公里遠的集鎮(zhèn)上賣。”一旁的張麗英回憶說,現(xiàn)在,村民們只要把東西擺在家門口,就可以賣個精光。 |
相關(guān)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