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那些紅色往事,望見初心 ——解析蘇區干部曹發伙的《回憶錄》手稿之二 寧化縣曹坊鎮革命烈士紀念碑 部分曹發伙《回憶錄》手稿 “寧化西南五鄉暴動” 土地革命時期,反動派的專橫跋扈、橫行霸道、任性妄為、為非作歹,讓曹坊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那個年代,許許多多曹坊人民不畏流血犧牲,與反動派作斗爭。根竹村的徐赤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革命勇士。 1910年,徐赤生在長汀省立第七中學讀書時,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8年,由中共革命黨人王仰顏、黃亞光介紹,徐赤生加入共產黨,成為寧化縣第一名共產黨員,后來,他成長為寧化地方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人。 同年,他受時任中共長汀縣組織部長兼汀東游擊隊長王仰顏、時任中共長汀縣委宣傳部長黃亞光的委派,回到寧化開展黨的活動。徐赤生選擇家鄉曹坊為據點,領導工農革命,利用親戚關系,秘密發動群眾,宣傳革命道理,暗中成立地下黨和秘密農會,同時,以禁賭戒煙(鴉片)為名,以雇農赤貧為主干,組織“同福社”(當時秘密農會的對外稱呼),發展成員40多人,為實行武裝暴動打基礎。 1930年6月22日~25日,寧化“西南五鄉暴動”開展。這次暴動是在毛澤東、朱德的明確指示下開展的。 據《中國共產黨三明歷史》記載,“古田會議”結束后,1930年1月上中旬,“朱毛紅軍”千里回師贛南途經寧化,對寧化地下黨(負責人徐赤生)作出明確指示,要求迅速發動工農武裝暴動,領導工農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特別指示在曹坊先行暴動。 寧化地下黨積極響應,并決定:在條件比較成熟的曹坊、城關(今翠江鎮)、禾口(今石壁鎮)、淮土和李七坑(今城郊鄉李七坑村)等西南五鄉舉行武裝暴動。 曹發伙的《回憶錄》是這樣記載的: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革命注定要在曹坊地方革命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壯舉就發生在1930年6月22日夜晚。在曹坊黨支部負責人曹正剛、曹國昂領導下,在徐赤生協助下,率先舉行武裝暴動,向地方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當晚,農會會員100多人手持步槍、梭鏢、鳥銃、長矛、大刀,首先包圍了曹坊民團的駐地“八甲祠堂”,不料民團團總曹云標預先已逃跑。農會會員收繳了民團20多支槍和全部彈藥,接著沒收土豪劣紳的全部財產……23日,紅四軍一縱隊由長汀急行軍馳援曹坊,并在上曹“曹氏家廟”成立寧化第一個臨時紅色政權——寧化南鄉革命委員會,由曹延勛任主席。這就是著名的“寧化西南五鄉暴動”,給寧化地方反動派予以了有力的打擊。 “五鄉暴動”成功后,在紅一軍團政治部楊岳彬主任的指導下,中共寧化特區委正式成立,徐赤生任書記。同年7月,中共寧化特區委將五鄉暴動隊整編為寧化赤衛大隊,下轄四個中隊,共200余人、150多支長短槍,由羅世耀任大隊長、徐赤生兼政委,曹坊暴動隊整編為曹坊赤衛中隊,由曹正剛任中隊長。 寧化縣革命委員會、中共寧化特區委和寧化赤衛大隊的成立,是三明境內建立的第一個(支)縣級臨時紅色政權、黨的領導組織和地方革命武裝,開始了黨在三明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的預演。富于革命的曹坊人,由從事地下秘密革命活動轉向公開登上革命舞臺,充分表現出“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英勇獻身精神。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