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口溜”里憶往事 1929年9月,紅十二軍團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率部隊從江西回師寧化開展革命,并派紅十二軍干部朱成茂同志到曹坊擔任曹坊蘇區指導員,成立曹坊區革命委員會,組成農民協會。工農紅軍到達曹坊后,到處寫標語,發動群眾鬧革命。 當年,15歲的曹發伙,從明新小學畢業。他喜歡鍛煉,努力學習文化。農民協會指派他負責登記人口和土地的數據。工作之余,他對大街小巷墻上那些紅色標語特別感興趣,特別喜歡去看。有的標語他還會用紙和筆記下來。 《回憶錄》記錄了部分標語—— “組織農民協會,集中力量打土豪”“打土豪分田地,分糧食,不交租、不還債”“土豪的谷子不要錢發給貧民”“士兵不要打士兵、窮人不要打窮人”“欺壓貧農者殺、高抬市價者殺”“向土豪罰款、向富農借款”“擴大紅軍和赤衛隊、鞏固蘇維埃政權”…… 據曹發伙的兒子曹祥增說,小時候,他的父親無論在家,還是帶自己外出,經常會說一些紅色“順口溜”。 在曹坊采訪時,記者聽到今年85歲的曹松林說,曹發伙這個人很有才,雖然不敢說他出口成章,但曹發伙很會說類似于“順口溜”詩詞,大家都很喜歡。 從曹發伙的《回憶錄》來看,他寫的“順口溜”大致分為詩詞、標語、追思、歌頌等四大類。詩詞、追思、標語類主要是反映土地革命時期的內容,而追思、歌頌類則反映的是解放后的回憶。這里摘抄部分—— 土地革命時期的詩: 少年跟黨鬧革命,總務秘書擔在肩,被敵包圍不怕死,聽黨使喚守陣地…… 解放后的“順口溜”: 解放凱旋展工作,當選上曹小鄉長,剿匪反霸打頭陣,使得地方享平安…… 追思篇:父親國賢鬧革命,參加紅軍十二軍,寧化五鄉大暴動,蘇區工作有威名…… 歌頌篇:寧化蘇區曹坊人,無數子弟齊報名,忠心黨來忠于民,革命奮斗不留名。 曹發伙《回憶錄》里記載的這些“順口溜”,沒有七律詩那么講究句式、押韻、對仗的規矩,但內容文字直白,通俗易懂,老百姓特別喜歡。據說,曹發伙的這些“順口溜”,在不同時期,有的還被文藝宣傳隊編成歌曲和山歌進行演出或傳唱。 利用地情打游擊 紅軍長征后,反動派大肆反攻蘇區。曹坊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較早創建的革命老根據地,也是三明地區革命斗爭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反動派對曹坊蘇區進行了更加瘋狂的進犯,當地形勢日趨緊張,老百姓也跟著遭殃。 1931年12月6日,敵軍52師侵占了清流縣城。當晚,曹發伙得知這個消息后,當即向首長報告了這個重要敵情。 鄰近的鏟共隊誓死要剿滅曹坊蘇區部隊,清流縣城又有大量敵軍,隨時可能進犯曹坊蘇區……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如何保存蘇維埃政權,又能有生地消滅敵人,成了當時曹坊蘇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回憶錄》里,曹發伙這樣記錄破解這個難題的脈絡—— “當時,蘇區政府經過權衡利弊分析后,果斷決定:利用熟悉地情和山高林密的優勢,不斷地轉移宿營地,轉戰于包坑、南樹坪、相敬嶺、樟子扭等周邊的深山老林,采取防衛之策,轉戰打游擊,相機痛擊敵人”; “1932年1月的一天,蘇區隊伍避實就虛,趁黑進發范家舍廟子邊。其目的是:如果坪上的鏟共隊會襲擊東坑,回打或阻擊蘇區隊伍,那么隊伍就迅速轉向官地,在其村口露天臨時宿營,這樣便于可以隨時把隊伍向南坑、曾家背、肖坊方向轉移”; “紅軍長征后,龍地鏟共隊屢次襲擊曹坊賴畬、石灰巖等地,而龍巖連城偽軍李延年兵團第三師師長李玉堂派遣一個團的精銳兵力,配合當地特務營、清流長校鏟共義勇總隊,有近千人以上,筑起四個堡壘,日夜蜂蛹擁剿曹坊蘇區。其中一次,連城四堡的鏟共隊糾集200多人,配合曹坊周邊各鄉鏟共隊,共同襲擊曹坊蘇區政府。我們的游擊隊總人數不到百人,頑強地與敵軍奮戰。后來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逼至水同里,原蘇區主席、軍事部長、肅反委員共3人,被敵人抓走。這段時期,曹坊蘇區隊伍損失慘重,這與沒有打好游擊戰有關系。” 曹發伙是一位只有小學文化,沒有受過專門軍訓的農家子弟,但在蘇區工作期間提出的關于打游擊戰的建議,深受首長的認可。這些建議在《回憶錄》里,可尋到片斷—— “1933年5月7日,曹坊蘇區隊伍支援治平打游擊。不料隊伍前腳剛出發,后方就有兩個落后士兵偷槍叛變殺人,引發留守隊伍乃至整個隊伍的恐慌,致使大部分人逃跑,僅剩下一部分骨干人員。我是蘇區干部,政委問我心里有什么好辦法。記得那時,我憑直覺,大膽地對政委說,四面八方的鏟共隊,視我們曹坊蘇區如眼中釘、肉中刺,巴不得一下子把我們除掉。下一步他們還會想辦法來打我們。硬碰硬,肯定不行。當時,蘇區隊伍隱藏在曹坊本點的一座密林山上,山下就是一座香火廟。我說,最好把隊伍齊集在香火廟,如果敵人膽敢來襲,我們就準備好在戰場上與敵人決一死戰。但無論怎樣,香火廟不宜久留,要轉移別處深山,讓敵人不知我們的底細。這次,首長覺得我的這個辦法可行,于是命令隊伍,悄悄地離開香火廟,向黃地、官地轉移,再次進入范家舍,轉得敵人暈頭轉向,不知蘇區隊伍走向何方。實踐證明,沒打游擊戰,就保不住曹坊蘇維埃政府……” 記者在曹坊采訪時,許多80歲以上的健在老人,都說曹發伙小時候腦子就好使,點子特別多。今年85歲的上曹村老人曹松林,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親眼見過曹發伙在工作中的表現。他說,曹發伙的這段《回憶錄》,生動而真實地體現了他的遠見和過人的膽識。 汀東游擊隊紀事 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寧化擴紅突擊熱潮十分高漲。曹坊蘇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青年加入紅軍,上前線參戰。但后方各地反動民團卻蠢蠢欲動,氣焰十分囂張,互相勾結,猖狂活動,有的逃至白區,暗中成立鏟共義勇隊,殘忍殺害蘇區干部和主動積極支持蘇區工作的進步人士,阻撓擴紅活動,發生了一系列的血腥慘案。 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曹發伙的《回憶錄》還原了當時的情況—— “反動派在連城北團,成立了偽縣政府,差不多每個鄉都有鏟共義勇隊。反動派還在清流長校成立鏟共義勇隊總部,下轄周邊各鄉鏟共隊,破壞蘇區工作。這些鏟共隊人數不等,但影響特別壞,他們經常進入蘇區搗亂。曹坊毗鄰連城北團、四堡、清流長校、里田和長汀館前,自然成為鏟共隊襲擊的重點蘇區。記得是1934年3月的一天,曹坊蘇區勞動部長帶領原總務長、縣副主席,到坪上負責擴紅工作。當晚,他們召開群眾大會,不料,可恨的馬連寨鏟共義勇隊,在他倆休息后,包圍其住處,以毒辣手段將其抓走,至今生死不明”; “夏坊鄉文書夏讓華,被假裝打探行路的安樂民團人員抓去,殺害于鄉蘇區大院內。下曹鄉支書曹發升,人員借宿黃嶺下,敵人發覺后,將其連砍數刀,當場犧牲。裁判部長去滑石執行任務,據見到的人說,部長的槍被敵人搶走了,人生死下落也不清楚”; “如此接二連三的鏟共兇殘劣行,使蘇區工作陷入了極度的困境。當時紅軍已長征,為了肅清這些反動武裝,鞏固蘇區,上級下令于1930年2月在長汀新橋成立汀東游擊隊,下轄三個中隊,王仰顏兼任游擊隊長,部隊裝備有100余支槍。到1930年6月,汀東暴動后發展到1000余人,裝備有400余支槍。1930年農歷五月十八日,汀東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五團,由王仰顏擔任團長。同年7月,紅軍獨五團奉命在長汀四都改編為閩西紅二十軍第五縱隊,王仰顏任司令員,羅化成任政委。紅五縱隊下轄一個支隊、四個大隊,共900余人,500支槍,是紅二十軍中戰斗力較強的一個縱隊。這支隊伍在王仰顏、羅化成的領導下,為推動閩西武裝斗爭,鞏固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曹坊蘇區成立汀東游擊隊第二中隊,闕志健任中隊長,戴葉廷任政委,湯朝忠負責下鄉聯絡工作,開展武裝自衛,壯大隊伍,打擊敵人。我本人擔任該中隊的文書兼特務長。游擊隊中隊在曹坊一帶與敵人轉戰周旋,將沒收的谷子、浮財分給窮苦農民,使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一直奮戰至福建解放”; “汀東游擊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蘇區赫赫有名。1929年至1930年間,汀東游擊隊人數逐年增加,不僅保衛了蘇維埃政權,還與獨立第九師、第十師、瑞金紅軍模范團、瑞金紅軍學校學員隊、寧清歸軍分區東南游擊支隊和東北游擊支隊以及獨七團、閩贛十八團等地方紅軍和紅軍游擊隊一樣,也都曾在清流縣域內活動和戰斗過,展示了出色的戰斗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在1930年5月5日,汀東游擊隊在時任中共長汀縣組織部長兼汀東游擊隊長王仰顏的率領下出敵不意長途奔襲清流,首次解放了清流縣城,并在城區駐扎三日,宣傳發動群眾做工作,在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反響?!?/p> (三明日報記者 巫瑞萬/文 俞杰/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