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幸福
2019-10-14 11:05:09肖首洲 鄧書榕?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舌尖上的幸福 ——小吃故鄉沙縣的鄉村振興探索 秋日的陽光正好。 1963年生的陳木水,經常坐在位于沙縣青州鎮澄江樓村新裝修的別墅小院里,愜意地享受。 10年前,老陳因為竹涼席廠虧損,欠了“一屁股債?!?/p> 這10年,老陳和家人到江蘇、廣東等地經營沙縣小吃,還了債務,蓋了洋房,買了轎車?! ±详惿畹母淖儯瑑H是27萬沙縣人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目前,有6萬沙縣人在外經營小吃,產值超百億元。沙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3221元增長到2018年的18706元,人均GDP位列全省前五。1999年全縣貧困人口近1.4萬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p> 產業興旺 原材料經過清洗、切碎、攪拌、調味,包上搟好的面皮,一個個重14.6克、共14個褶的蒸餃從全自動生產線上“吐”出,再經過行程400米、零下40攝氏度的螺旋速凍裝置,25分鐘完成速凍,最后自動包裝?! ?/p> 每天,20噸這樣的蒸餃從沙縣小吃產業園源源不斷配送至全國各地沙縣小吃加盟連鎖店。 沙縣小吃從最初的餐飲業,已經逐步形成從生產種植到加工銷售等特色食品產業鏈,實現沙縣小吃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比如,沙縣小吃燉罐要用到穿山龍等中藥材。沙縣推廣小吃配料的林下種植,面積3萬畝,產值達5億元。 食品工業園吸引65家食品企業入駐,2018年全縣食品產業產值超80億元?! ?/p> 沙縣小吃產業的發展,也伴生許多問題。比如,全縣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在外,大量田地拋荒、林地失管、農村資源資產無法有效利用,等等。 沙縣以問題為導向探索推進了農村金融、集體林權、綜合治水、農村土地等一系列具有沙縣特色的集成改革?! ?/p> 在沙縣高橋鎮新橋村書記洪英松看來,這一系列改革正助推鄉村振興。 新橋村與國有林場合作建立“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享、收益共盈”四共一體林改模式?! ?/p> 洪英松說,合作后,村里每年固定有了6萬元的村財收入,有錢就能辦事。過去村民垃圾都往河里倒,現在村里每年花3.5萬元,把垃圾運往三明統一處理,首先改變了村容村貌。 鄉村景美 夏茂鎮俞邦村因村民最早外出經營小吃,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村里留下老人和孩子,村莊漸失生機?! ?/p> 富起來的村民渴望有更美的生活環境。 2013年10月,抓住沙縣作為省級“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縣契機,俞邦村開始“改頭換面”,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工作和市級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p> 如今的俞邦村,龍峰溪穿村而過,小橋流水,魚鴨爭游;村間道環繞田野,平坦潔凈,鮮花搖曳…… 生態休閑的環境,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到俞邦村美麗鄉村游的游客量超3萬多人次?! ?/p> 今年,夏茂鎮被評為“全省100個鄉村振興特色鄉鎮”“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鄉鎮”。借此東風,夏茂鎮大膽嘗試,追溯小吃源頭,打造“小吃源鄉”品牌。 今年6月,俞邦村依托第三方旅游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和打包運營進行項目開發,豐富以小吃為主題的文化體驗、小吃品嘗、鄉村民宿等商業業態,打造名副其實的“沙縣小吃第一村”。 俞邦村越變越美。 有了俞邦村的經驗,夏茂鎮統籌松林、東街、長阜等特色村落形成聯動,將小吃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佛教文化融合,力爭建設成為以沙縣小吃為支撐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示范鎮?! ?/p> 一個個有著小吃文化、古鎮風韻、稻田風光、特色風情的美麗鄉村正呼之欲出。 文明風吹 9月27日,富口鎮姜后村,77歲的茅金娣老人在村樂齡學堂里,聆聽衛生院的鄧盛炳醫生講“三減三健”保健課。 姜后村有1200多人,常住人口200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0多人。這些年,村里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們精神生活卻十分匱乏。 “過去村民基本上就是打牌、聊天,甚至賭博?!泵┐竽镎f。 2017年,沙縣依托農村幸福院、老人活動中心創辦樂齡學堂,組織農村老人“共學、共餐、共伴”,豐富農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到樂齡學堂學習已成為姜后村老人們雷打不動的習慣。聽養生保健課、打健身柔力球、寫字畫畫,生活文明而多彩?! ?/p> 目前,沙縣已開辦樂齡學堂31所,覆蓋全縣12個鄉鎮(街道),受益老年人突破12000余人次。 樂齡學堂改變的是村民的觀念。今年夏茂鎮洋元村爭取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村老人張世財和肖水姬夫妻倆,二話不說就拆了自家老房子?! ?/p> 除了樂齡學堂,作為全省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市)之一,沙縣先行先試,推行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四級運行”模式,以“虬城講壇”、流動舞臺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鳳崗街道組建7支志愿服務隊伍,村(居)成立了29支志愿服務隊,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及時幫助村民解決各種問題。 虬江街道通過設置室外休閑健身點,把宣傳新思想、黨的政策、傳統文化等融入文體活動,吸引了瑯口、茅坪、鎮頭等周邊村民參加。 夏茂鎮長阜村打造“本土文化廣播站,移風易俗宣傳隊”,俞邦村以“家風家訓展文明,創十星評十戶亮鄉風”為主題,讓文明實踐活動進村入戶?! ?/p> 鄉村勁吹文明風。目前,沙縣共設立1個中心、12個所、185個站、561個點,成立478個志愿服務組織,開展特色志愿服務項目26項,先后組織志愿服務5000余場。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肖首洲 鄧書榕 許琰/文 通訊員 羅文津/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