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王在三元區巖前中學讀初二,父母也在巖前工作,一家人周末才回到市區,11月17日一大早,她就來到位于三元區的秋韻書城:“周末我都會來呆上一個上午,看各種書。” 書城里有十來位讀者,或坐在長桌前,或在一角的軟座上看書。就讀于東霞小學二年級的賴曉麗索性坐在地板上,翻著一本兒童書籍。 工作人員黃小明說,有一個叫“墨書”的文學愛好者,有時候一個月都呆在書店,從早看到晚都在這看書。 “19年了,許多讀者從幼兒園看到考上大學,秋韻書城的鐵粉遍布世界各地。”黃小明說,現在書城可能開不下去了。 三明一中和三明二中的圖書館館長江昌瑞和羅建新聞訊,這天相約來到秋韻書城,盤桓了一上午…… 房租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這些年,三明的愛書人目睹了許多優秀的綜合性書店倒閉或轉行,海潮書社、藝海書店風靡一時,為三明讀者提供了許多精神食糧,后來都相繼倒閉。 三元區秋韻書城支撐了19年,如今為什么也風雨飄搖? 秋韻書城總經理胡建花說:“原來每月房租9937元,現在要重新招租,起拍價每月1.38萬元。店面是三元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的資產,按照規定必須公開招租,這我們理解。可就算不漲房租,生存也十分艱難。” 胡建花算了一本賬:“最好的時候,扣除各種成本,一年才賺一二萬元。即使底價拍到承租權,新的租期,一年也得多付46356元。你說,怎么經營下去?” 除了房租壓力,實體書店還受到電商沖擊,生存艱難。 三元區建設書店的經理汪閩鳳,1995年3月創辦了書店,聚集了一大批粉絲,開頭幾年生意還不錯。最近幾年,受網店沖擊,生意越來越差,然而,房租卻越來越高。 “目前經營面積160平方米,每月店租7000元,人工成本約2萬元,其他水電物業等零星費用約1500元,這么大的開支,怎么維持?”汪閩鳳說。 汪閩鳳認為,網店不僅惡意壓價,且盜版書泛濫,嚴重沖擊了這些正規的書店。 胡建花說,秋韻書城高峰期時有員工20人,現在只有13人,就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維持生存。員工有的跟隨了十幾年,他們月工資才一千多元,但是他們都不愿離開。 三明人的秋韻情懷 秋韻書城就像黃小明的家。他說:“我愛書,學生時代在秋韻書店長大,2007年大學畢業,在外漂泊了一陣,2008年10月回來后就在秋韻書城工作,每月平均工資才1720元,但我愛書,所以留下來工作至今。我現在是主管,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老婆也是在秋韻書城認識的,我也掙扎過,換了一個職業,但還是回來了。” “19年來,我都是在這家書店淘書。”羅建新說,“書店是一個城市文化地標,寄托了人們的情懷。19年來三元區秋韻書城,經常作為參觀點。” 江昌瑞和羅建新是大學同學。他認為:“一個城市不能只有新華書店,三明作為文明城市需要民營書店補充,新華書店的書不少,但更新慢,許多人還是會到秋韻書城這樣的民營書店購書、讀書。” 民營書店期待更多支持 民營書店怎么生存? 汪閩鳳說,僅有一份情懷,無法維持書店的經營。 胡建花呼吁,政府要救救民營書店,房租不要再漲了。 根據2016年6月16日國家11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第十條,政府要加強引導,鼓勵房地產企業、綜合性商業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為具有較強經營發展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的實體書店提供免租金或低租金的經營場所。 羅建新說,應兌現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不能讓書店開不下去。 羅建新、江昌瑞還認為,政府采購也要適當向民營書店傾斜,給民營書店留下生存空間。 汪閩鳳說,希望三明市能根據上級的指導意見,制訂適合本地的實施辦法,并盡快落地,讓實體書店不要有危機感,不要讓房租成為“達摩克利斯之劍”。 (三明日報記者 駱志雄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