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朱丹宇 前不久,2019年度“全國十佳農民”正式揭曉,來自建寧縣的丁紹文入選。軍人出身的他,退伍后毅然投身農業,一心想著帶動鄉親致富,從水稻種植“新人”,變身為帶動上千農戶發展的“制種達人”,再到市人大代表,經歷可謂豐富多彩。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讓家鄉成為全中國的“稻種基地”。 建寧縣以雜交水稻制種聞名,在中國制種界有“北張掖,南建寧”的美名。說到水稻制種,一個名字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丁紹文。 30年前,剛從部隊退伍的丁紹文回到老家,看到村民每天忙活著幾畝地,種植著最辛苦但收益卻不高的水稻,心里不是滋味。“那時,每畝水稻的收益只有300多元,而水稻種植又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這樣下去村民何時才能過上好日子?”思來想去,丁紹文決定從雜交水稻制種入手,開始年復一年的制種試驗。 第一年,丁紹文的雜交水稻制種收獲頗豐,每畝收入達到六七百元,比原來翻了一番。從那以后,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雜交水稻制種的行列,建寧也掀起了一陣水稻制種的風潮。 2010年,丁紹文牽頭創辦了建寧縣文軍種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形式,為參與制種的村民無償提供技術與服務。 去年,合作社的訂單面積達到了2.1萬畝,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的產量達410萬公斤,總產值突破7000萬元,單季制種畝產值4047元,每畝純收入達到3200元。合作社所覆蓋的1600戶參與雜交水稻制種的村民,人均凈收入達1.8萬元。 在群眾的眼里,丁紹文不僅是雜交水稻制種專家,也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市人大代表。從2002年至今,丁紹文已經連續4屆被選為市人大代表,親眼見證了我市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 丁紹文告訴記者,以前自己提建議,相關部門只是官方地回復一下,具體落實情況根本無從得知。現在,不僅建議有回復,有關負責人也更加重視,經常親自到點上實地察看。針對建議采取具體措施,工作人員還會和代表對接,一起出謀劃策。 近年來,在各地交流雜交水稻制種經驗的過程中,丁紹文發現,越來越多的土地出現拋荒。土地是農業的載體,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土地拋荒勢必會對今后人們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在三明市第十三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丁紹文提出《關于用改革的辦法、過硬的措施,切實解決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的建議》。他建議推行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農村土地管理新體制——土地股份合作社,從體制上保障土地不被拋荒,推進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此外,他還建議相關部門要嚴肅執法,強化監督問責,對土地拋荒重拳出擊。 建寧縣作為農業大縣,烤煙種植也是農民致富、村財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烤煙過程產生的有毒氣體不僅損害村民身體健康,也影響全縣生態環境。 在2018年年初召開的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丁紹文提出《關于支持推廣生物質燃燒機烘烤煙葉的建議》,建議上級部門在推廣生物質燃燒機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隨后,市煙草專賣局表示,將在煙草行業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對生物質燃燒機(含自控裝置)進行一定補助。同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臺政策,相應配套扶持資金,穩妥有序地推廣生物質燃燒機烘烤煙葉。 回顧擔任市人大代表的近二十年,丁紹文表示自己責任重大。接下來,他將繼續扎根田地,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將基層的問題反映給政府,切實履好代表職責,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