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近了,年味濃了。走進寧化縣泉上鎮李仁標的作坊,他正與妻子官愛珠忙著制作豆腐皮,灶臺上布滿6口平底大鍋,咕嚕嚕冒著熱氣,奶黃色的豆漿凝結成一張張薄薄的豆腐皮,鍋上方掛滿了色澤晶瑩的豆腐皮,處處彌漫著清香。 泉上鎮地處偏遠,距寧化縣城43公里。泉上手工豆腐皮,別名腐竹,柔韌耐煮,富含氨基酸,營養價值高,有300多年的制作歷史。李仁標一家三代做豆腐皮上百年。李仁標51歲,20多歲便開始幫著父母推磨煮漿,學做豆腐皮。 “要燒木柴,多注意火候,豆漿表面起皺了,就可以撈豆皮。”李仁標拿起小鏟子沿鍋口旋上一圈,然后將兩根細長的竹條從豆皮下方穿過,雙手將竹條分開,一手輕輕往上一挑,一張完整的豆腐皮就從鍋中撈起,架在了鍋上方的竹架上。 李仁標說,制作豆腐皮并不難,但工序極其繁瑣,鍋內豆漿要控制在90℃左右,漿液表面才會凝結出紙狀固態物,但只有長期實踐,才會準確判斷,控制好撈皮的力度、速度,撈出細膩平滑富有光澤的豆皮。 生產手工豆腐皮,賺的是辛苦錢。從豆子到豆皮,需經歷浸泡、磨漿、過濾、結膜、撈膜、晾干等多道工序。李仁標嚴格選擇純天然無污染且無轉基因的大豆作原材料,用純凈無污染的山泉水浸泡,使用柴草雜木當燃料,從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為確保質量,他每天只生產手工豆腐皮約20公斤。他做的豆腐皮很受消費者歡迎,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市場,如今每公斤售價50元。春節前后更是供不應求。 李仁標家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戶。父親李錦庭81歲,患有高血壓和腦梗。母親林柴春73歲,患風濕病多年。2007年,15歲的大女兒李萍不幸被貨車撞成植物人,癱瘓在床,至今整整13年,一家6口的生計全落在李仁標夫妻肩上。作為二女結扎特困戶對象,李仁標一家長期享受低保補助,鎮衛計辦、扶貧辦幫他發展生產,渡過難關。李仁標還承包了30多畝農田種植烤煙、水稻,增加收入。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豆腐皮制作工藝逐漸被機械化所取代,年輕人也不愛學,泉上鎮手工豆腐皮作坊從上個世紀末的100多家銳減到現在的30家,其中貧困戶12家。鎮黨委政府幫助他們改進加工設備和生產條件,美化包裝,通過美食文化節、旅游文化節推介。全鎮引進手工豆腐皮加工廠4家,吸納貧困戶進廠就業增收,手工豆腐皮制作工藝逐漸走向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傳統的東西不能丟,要積極申報‘非遺’,以傳統工藝嫁接現代的工藝技術,做大做強傳統豆腐皮產業。”李仁標道出了當地豆腐皮業者的心聲。 (賴全平 李力博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