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三明2月3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肖首洲)1月30日,暖陽輕灑,滿地橙黃。在沙縣南霞鄉,朱睿早早地來到了龍松村土堡自然村,照例走訪夏某一家。 “姐,身體還好吧?奶粉換了牌子,寶寶喝得慣不?”朱睿帶著口罩,裹著厚棉襖,雙手插在口袋里。“呀,小姑娘又來啦,我們很好,謝謝你哈!”夏某從窗戶探出頭回話。 春節前,夏某一家從湖北襄陽返鄉。大年初一早上,夏某突發高燒,引起南霞鄉黨委政府重視。干部們第一時間勸服夏某,陪她先后前往鄉衛生院和沙縣總院檢查。檢測結果顯示“陰性”,所有人都松了口氣。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不放心”,繼續密切留意夏某的身體狀況。 而朱睿,就是夏某家的“掛包”干部。她是一名“95后”,大學生村官,歲數不大,行事卻“靠譜”。“雖然父母很擔心,但我會堅持奮斗在抗‘疫’一線。”于她而言,這話絕不是口號。前天,當大家都“深居簡出”時,她還專程趕往縣城“轉悠”,就為了幫夏某3個月大的嬰兒購買奶粉。 提到夏某,南霞鄉衛生院院長李開基打開了話匣子。“這段時間,我們共發現了3例發熱病患,都不是新型肺炎感染者。”他說。目前,鄉衛生院有條件到崗的醫務人員,已經全部投入防疫一線。 李開基今年52歲,扎根鄉村30余年,他的妻子,也是一名鄉村干部。今年春節,夫妻倆都在一線戰“疫”,沒能和孩子相聚,更別提過上個熱乎年。“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保群眾平安。”他疲憊的語氣中,透露著堅定。 加強返鄉人員管控,實行片區負責制;監督管控落實到具體責任人,一天三趟掌握留觀人員身體狀況并及時上報;堅決制止打牌、聚餐、廟會等人群聚集活動……一個個忙里忙外的抗“疫”身影,繪成了南霞鄉最暖心的風景線。 麻德鑫是南霞鄉組織委員,也從大年初二開始忙碌。在東周村,一戶6口人從湖北荊門返鄉,家里一歲多的孩子出現發熱癥狀。他勸家長將孩子送去檢查,開始總吃“閉門羹”。 “家長很排斥,覺得過年上醫院不吉利,通過視頻、面對面反復勸導,我費勁了口舌才說動。”麻德鑫說。如今,確認孩子只是普通流感,燒也退了,大家才吃了“定心丸”。 “有的干部為了爭取時間做好防疫工作,中午都留在村里。”麻德鑫說。龍泉村較偏遠,山路崎嶇,往返不便,村里沒有食堂,干部們便帶上方便面,開水一沖就是一頓。 人心總要慢慢靠近。“我們沒接觸過武漢人,又不是湖北返鄉人員,憑什么‘限制自由’?”剛開始,鄉里有些人鬧意見。一年到頭在外忙碌,春節難得相聚,誰不理解? 只是,“非常時期”必須采取“非常手段”!“沒得商量,廟會取消,不準聚會,非必要少出門!”東周村村書記廖樹洪大嗓門一喊:“誰不聽勸,誰就是和全村人過不去!”每天早晨8時,他和村主任輪班準時在村里巡邏勸導。 懸掛宣傳橫幅、利用基站發送宣傳短信、“村村通”廣播滾動播放防疫知識、疫情防控宣傳車每天在各村巡回宣傳、6名防火巡邏隊員騎摩托車、掛小喇叭不間斷宣傳……隨著宣傳漸入民心,群眾理解支持的聲音越來越多。 危急時刻,黨旗高高飄揚。“全鄉近200名黨員自覺加入黨員巡邏,流動勸導、督察湖北返鄉人員隔離留觀。”這段時間,鄉黨委副書記謝運軍也忙得顧不上家,總是半夜入眠,天微亮就醒。 “我們村有13名黨員加入了黨員巡邏隊。”松樹坑村村民范仁生今年47歲,是其中一員。采訪時,他自豪地拿出印著“黨員巡邏崗”的紅袖章,說道:“沒有大家,哪有小家?” 每一批醫療物資都得“物盡其用”。前幾天,鄉里剛到一批口罩,大家一琢磨,得先滿足一線黨員干部和鄉村醫療人員的需求。“還有些給了超市、小賣部的工作人員,他們必須戴口罩營業。”鄉長游祖榮說。 “黨員干部盡心盡力,加班加點在一線戰‘疫’,老百姓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鄉黨委書記許法水說。目前,南霞鄉共摸排出湖北返鄉人員224人,其中81人已解除留觀。 冬日暖陽下,綠意環繞的南霞鄉,確實少了往年春節的人聲鼎沸,卻多了份寧靜祥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